網絡時代的來臨,讓很多紙媒的日子不好過,受影響的可能還有背后大批的寫作者。版面萎縮,用稿量下降,稿費標準多年未變,讓很多人淡出了寫作圈。 在很多城市,傳統寫作者像是快要瀕臨滅絕的恐龍,人們已經越來越忘記有作家這種職業的存在。這是一個越來越望而生畏的職業,我知道有很多年輕人,雖然他們很有天賦才華,但無不屈服于現實的壓力,選擇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職業——作家,成為四平八穩的公務員、公司職員。“求穩”這種思維,此時此刻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寫作者的日子難過。一是因為網絡化時代,創作的門檻降低了,拿起鍵盤,你就是作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意味著文字競爭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市場容量還是一樣的有限甚至是在萎縮,但文字供應卻增加了十到百倍以上,惡性競爭之下,低價銷售是一種必然。發表難,稿酬低,很多有才華的人就不和你“玩”了。二是因為版權保護無力。在網絡上,免費的文字著作隨便找隨便看,卻無人來監管。在這種免費午餐的流氓思維下,寫作變成一種廉價的體力勞動,還有誰愿意提供高質量的寫作,為市場生產經典作品? 在這個社會,你接受到越來越多這樣的信息,寫作正在變得不重要。我們一代代的學生花了至少10年以上時間在練習寫作上,只不過僅僅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求而已。就像全民學英語,學過考過即丟即忘,寫作這門學科大致也如此。 如果說寫作是一個記錄者,忠實的記錄這個時代下社會的特征與靈魂,那缺乏大量專業的寫作者,意味著我們留下來的記錄是不客觀全面的。無論是照片還是攝像,記錄的永遠只是表象,唯有作家的文字才能忠實記錄下時代的精神與靈魂。魯迅成為最偉大的中國作家之一,是因為他真實客觀準確的記錄下了最深刻的國民性格,讓我們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但我們現在卻親手在扼殺作家這種職業。職業寫作者變得日子難過,歸根到底,是我們一手造成的。我們停止了對歷史的尊敬與反思,遠離了傳承,給寫作者潑冷水,惡狠狠地告訴那些年輕人,別去寫作,你會餓肚子的,下場極慘!事實就像你希望看到的一樣,寫作變成一種充滿恐懼和絕望的職業,在這種選擇面前,大眾腳步匆匆,沒有人愿意停留半步。思想靈魂的獨立已經不再重要,老板們公司們對人才有什么需求?那才是唯一重要的。每個人都試圖把自己變成一個個零件和工具,期望自己能夠擠占到一個牢固的位置,不被別人取代。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透露,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只有1%左右,跟國外比起來還是低。創業難,文化創業更難。寫作的本質就是一場文化領域的創業,產品是精神食糧。 而一個不愿意生產作家這種職業的社會,也注定是一個無趣和乏味的國家,沒有創意,沒有冒險,沒有智庫。有的只是機械性思維,一切按部就班,復制等于成功,追求機器人的效率和情感。難道這就是我們最后想要的生活與發展?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