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項目負責人鄖文聚展示了歷時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一張中國連片優質耕地分布圖。
從圖上可以看出,中國最強勁的工業化發展區域 與最需要保護的優質耕地分布區 是重合的,形成面對面的沖突。在這52個優質耕地連片區,分布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時全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則全部座落其中。
采訪鄖文聚:城市發展、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對的就是優質集中連片的耕地。這樣的形勢確實是很嚴峻的。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從吹響工業化號角的那一聲起,也許就注定了我國耕地的減少 是不可逆轉的,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們既不能不顧經濟建設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慮城市化的發展,而忽視保護耕地。“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們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為了確保我國在發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86年,我國就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在修訂版中,把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定為一項基本國策。同樣在1986年,耕地銳減的驚人數字,促使政府在精簡機構的同時,即刻設立了一個與土地使用部門 沒有利益關系的機構 ──國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這個部門合并升級為能夠行使更大職能的部級單位。而后,中國的這個部門就一直在保障發展 和保護耕地之間,不斷的平衡著。
周玉川,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局長,20年來 研究土地發展變化,曾親歷了18億畝耕地紅線的出臺。
1996年我們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的時候 用了17個城市的衛星照片 分3個時段 看這17個城市占地的情況 中央領導同志一看 都認為我們國家耕地保護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這樣發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 這樣呢 提出保護18億畝耕地的紅線 這是根據我們國家的人口 和將來糧食生產的情況 確定的一個目標。
糧食與土地有著直接的關聯,研究表明,人均糧食370公斤 是一個生命得保障線,cye.com.cn達到這個水平,就能基本滿足食品消費的需要。中國目前糧食平均畝產 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為1.15畝;由此 要確保目前 及人口高峰期的糧食安全,18億畝耕地 是底線。
饑餓 至今還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這些上個世紀的糧票,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們已經走入歷史博物館。中國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矚目。
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了糧食自足,這給世界糧食市場的安全 增加了最大的砝碼。然而,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糧食危機 席卷全球眾多國家。菲律賓的平民搶購平價大米,蘇丹的孩子 吃水煮過的樹葉充饑;法國、烏克蘭、俄羅斯等糧食大國,糧倉已經空置。歐洲的糧倉庫存 一度只有50萬噸。
糧荒在一些國家演變成動亂和騷亂。2008年2月,喀麥隆有24名民眾 在糧食暴動中死亡;5月,在索馬里有2人死亡。因為糧食危機,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總理黯然下臺。
中國有句老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荒發生之后,越南、印度、埃及等糧食出口大國 相繼宣布限制出口。 一時間,讓那些發出中國糧食可以依賴進口、不必堅守耕地紅線 等等論斷的人們 沉默了。
這張照片是攝影師韋洪興 1985拍攝的深圳田面村,這是2000年 他在同一地方拍攝的畫面,這一張是2008年拍攝的田面村。
整個深圳建設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一下子高樓大廈嘩嘩地起來了,現在我每年都要去拍一次。
中國土地的變化 已經成為許多攝影師鏡頭中 最不可思議的畫面。當外國攝影師用幾十年的時間 來記錄一個地貌變化時,中國的攝影師只需要通過20年、10年,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 就可以記錄一片土地的變化。
我國正在發生的城鄉人口轉移和社會變遷的規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這個進程中,城市 在迅速的長高 長胖。建國以來,成都中心城區 向外擴展了22倍,咸陽市的城區拓寬了整整48倍,貴陽的城市面積 則擴大了74.5倍。城市的擴展帶來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田野鄉村的消失。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從北宋流傳至今的諺語 漸漸成為了一個傳說。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些曾經的魚米之鄉,昔日糧船穿梭、向全國輸送糧食的勝景,早已被運輸工業品的船只 所替代。位列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無錫市,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時,糧食自給率已經不足31%。
無錫糧食協會副會長:
過去是產糧的地區 現在是個消費的城市 人口大量增加從向外賣出糧食,變為買入糧食 靠自己不行
廣東省是全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國耕地減少最多的地方。他們在僅占全國1.8%的土地上,為國家貢獻了11%的GDP和12%的財政收入;來自全國的打工者涌入廣東,大量的廠房拔地而起。
這里曾是珠三角一帶肥沃的沖擊平原,昔日稻香魚肥的美景,如今只能在一些公路旁看到些零星的影子,大部分地方 經過持續多年的工業開發,早已變成鋼筋水泥。
在這張圖上,佛山市經濟發展最快的幾個區域,11年來,幾乎被代表建設用地的紅色 完全吞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