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做減法,農業很復雜,不要做加法。我很喜歡到農貿市場蹲點,我去了以后才發現自己好渺小,那么大的集裝箱從山東把胡蘿卜運到這里再分散到千家萬戶。從采摘到你家里,有可能只有一周的時間,它這個系統有本事從地里到你這里只需要短短幾天的時間,大家不要看不起農產品大流通行業,它很牛,因為它是通過每一個節點專業的分工去實現的,而你要去做跟這個系統一樣的事情,你想你不失敗才怪。
舉一個例子,賣魚跟賣豆腐的,我們有一道菜叫魚頭豆腐,為什么賣魚的人不賣給豆腐?搭售,增加利潤率,但是農產品卻不是這樣的,賣魚跟賣豆腐的,如果都賣,幾乎是開兩家店,沒有什么合并同類項,它的采購包括銷售包括老客戶服務是不一樣的。把魚跟豆腐在一起賣難度很大,你只要在這個農貿市場賣魚賣得最好就夠了。
CSA,站在營銷的角度去看,它就是在做減法,幫助大家減負,為什么? CSA幫助你形成穩定的會員,讓你可以不用太多考慮賣的事情,你只要專注于種植上。
做農業就是做口碑。
現在的時代,營銷最核心的東西是口碑,而且互聯網把口碑放大了。什么是口碑?極致(超乎預期)才是口碑。
比如去菜市場買菜,10元/斤的魚,兩斤付了20元,拿回家了,這不是口碑,但如果付了20元,老板幫你把這個魚還剖洗干凈,還送蔥給你,推薦你說“今天這個魚很適合做魚頭豆腐”,你會很高興地跟別人分享這段購買體驗,這才叫做超乎預期的口碑。
大家在做農產品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做溢價。站在理想主義者的角度,說跟農民收來是3元成本的東西賣10元好像有點不道德,這個又違背了商業,因為現在定價的機制已經不是原來的成本定價,而是根據市場需求定價。央視前段時間,出了一個很大的笑話,說星巴克的咖啡價格太貴了,在網上被大家吐槽。
大家覺得你這個東西賣得比平常貴,怎么辦?我總結了四條經驗,“加減乘除”:
第一, 加法,打包增值服務,把增值服務打包到你的產品里面,否則你的產品是初級性的產品,無法實現高溢價。
第二, 減法,大家都是做健康安全的食品,吃到我的東西,可以免除你其他方面的成本煩惱,對于中老年人非常有效,因為他們經常有疾病的問題,所以你用減法的方式,告訴他你吃我這個菜,雖然是10元/斤,但是你可以少去幾次醫院,因為醫院是不會給你打折的。
第三, 乘法,用體驗為價值做乘法,因為產品有價,體驗無價。我有一個朋友在臨安做木屋農場的,他原來也是搞種植的,他現在活得比大部分人都好。原來他是自己搞果樹種植,一直不溫不火,后來改做木屋度假體驗,他擅長做設計,但是他不擅長種植,就把種植外包,跑到國外參考很多的案例,他自己設計,把木屋建起來,現在成為全國很有名的木屋渡假村,800元/晚,供不應求。
第四, 除法,跟其他消費品類比較。因為消費者其他的消費品類,包括我們的電器、電腦、汽車都已經品牌化了,但是在食品方面還沒有,所以可以做一個對比,化妝品花了多少錢,能不能用同樣的錢花在食品上。
這是我很喜歡的另一個日本高人,叫做小野二郎,壽司之神,他擁有一個三星級了米其林酒店,他一輩子就是做壽司,把壽司做成世界第一,成為神一樣的人物。我希望大家要選一樣東西,不要多,把它做到極致,那個時候賺錢就不是問題了。
新農業的特征,我給大家梳理一下:
生產極簡的產品,提供附加值服務,打造個性化品牌,邀請消費者體驗,成就超預期口碑,獲得穩定粉絲,自然形成品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