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個對在北京五大商務樓宇區域工作的45個人進行的非學術性質的調查顯示,這45個人中僅有一人能憶起他在當天早些時候看到的廣告,但這個人也只記得是個汽車廣告,而不記得具體品牌。有對分眾傳媒進行過研究并相信其模式有效的媒體分析師在接受本文采訪時卻回應,她想不起她所在的辦公大樓是否有液晶顯示屏幕,她也回憶不清楚最近看到過的廣告品牌。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或許是,這種廣告的播放時間通常只有5秒、10秒、15秒或者30秒,而且是專為在電視上投放制作的,所以可能不適合那些等候電梯的人。沃爾夫說,“當你站在大堂里等電梯的時候,15秒瞬間即逝。”
業績太好而無動力改進
分析師均認為,分眾傳媒必須依靠更多的技術來繼續保持可持續增長。公司CFO吳明東說,公司非常注重利用新技術來與傳統媒體競爭。但問題在于公司用于運營的成本預算非常的低。
多克托羅夫稱分眾傳媒的“技術含量低得驚人。”他用“幾個工人騎著自行車往機器里放DVD而已”來形容分眾傳媒每周將廣告投放至現場的方式。他還說由于技術匱乏,公司難以個性化打造廣告,因而無法瞄準受眾千差萬別的不同區域,也無法向廣告客戶提供更多選擇。當液晶屏幕在中國遍地開花的時候,這個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倘若無法對這些人群進行細分,[廣告]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弱。分眾傳媒的業務模式技術含量不高,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模式可以生存多久。”
假如技術不進行改善,分眾傳媒就只有一種繼續保持增長的戰略,那就是漲價。即使公司制定的價格已經達到上限。當被問及公司是否有計劃利用技術來更好地對廣告進行宏觀管理時,吳明東并沒有做出承諾。他回答說,“可能會,但目前我們還沒有這種打算。”
清華大學有位博士學位申請人曾經參與關于分眾傳媒業務模式和技術使用的小組研究。他指出,問題在于公司目前的業務可能過于紅火,“所以只要客戶相信現有技術的效果,那么他們就會缺乏改善技術的強烈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