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對有效信息注意力的需要,在整合中轉型,體現紙媒新聞的深度
新傳播時代,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普及,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內容提供者,但隨著這多元化參與、碎片化表達的出現,同時呈現在網民面前的是一個更大更嚴重的問題:數億網民都“發言”時,輿論場成了“嘈嘈雜雜難為聽”了。所以,在傳播語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傳播的基本價值面競爭沒有變化,競爭還要回歸到它的本原——對有效信息的注意力,我們的受眾更渴盼有媒介能充當他們的意見領袖,表達真實有分量的新聞信息。這樣才不會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和更為寶貴的注意力。
而提供真實有分量的新聞信息的擔子自然就落到了傳統紙媒的身上。因為他們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隊伍,在新傳播時代更能借助網絡的力量,充分整合資源,以顯示出媒體深度的力量。
在新傳播時代,有三種形式可供參考:一是深度的調查、挖掘的報道。因為我們過去的所謂速度,所謂短、快,傳統媒體已經沒有辦法和網絡競爭。我們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深度報道,開掘深度,理性的透視。對人們未知的新聞事件進行獨具匠心的深度開發,體現了新聞人的眼光和膽識,也體現了新聞的價值。這就要求媒體的報道應該成為一種多角度、多側面的立體式深度報道,深入而系統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聚焦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解釋分析事實,闡明事件因果,揭示事件本質,預測發展趨勢。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新聞,滿足廣大讀者強烈的知情需求。只有這樣,傳統媒體才能保持權威性和話語權,才能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在這方面,沒有一批專業的媒體人,大部分依靠公民記者的網絡是難以擔當這一角色的。
二是面對全民成為內容提供者和鋪天蓋地的資訊,傳統紙媒可以用整合的方式、關聯的方式,充分地整合各種資源,做好綜合解釋性的整合報道。這樣就可以把人們分散的價值、分散的注意力重新聚合起來,形成傳播產品鏈、服務鏈。如很多媒體推出的財經、文化、服務、消費等各種特刊,就屬于這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