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與貼牌生產
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細,一件商品的生產和營銷往往被細分為眾多的環節,由此給配套生產者提供了機會。大的、復雜的整機——汽車、摩托車、家用電器固然有眾多的配套廠家,就連小型的商品如桌椅、香煙、白酒、望遠鏡等,也有許多是分工合作的產物,如山東的白酒很多就是采用四川的原漿,當年的秦池為此還掀起了一場偌大的風波。這些配套廠家就像眾星捧月般地拱衛著上游廠家。不要小瞧配套這一角色,它的起點雖然低,利潤雖然薄,但投資也少(很多項目往往只需要數十萬元投資即能操作),因此恰恰適合了資金不足、經驗缺乏的創業者。只要你和上游廠家搞好關系,勤懇工作,保證質量,那么你就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完成你的創業過渡期和危險期。
替品牌廠家貼牌加工生產,是一種較為新型的合作關系。品牌廠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或者為了騰出手來開辟新的經營領域,往往會將熱銷中的商品托付給信得過的加工廠商生產。貼牌生產目前不僅在跨國公司之間流行,一些國內馳名品牌或是區域性品牌也提供貼牌生產。
這就是那句話:一流的企業賣品牌,二流的企業賣技術,三流的企業賣產品,當然,還有超一流的企業,他們賣的是標準。在這樣一個品牌爭先的時代,一個品牌的建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但品牌一旦建立,即可以產生所謂的品牌效應,品牌本身就可以用來賺錢。加工商進行貼牌生產,要的就是品牌的聲譽和消費者的認同。貼牌也分兩種,一種是貼牌后自產自銷,這叫借牌,需要交付貼牌費,一般只在區域市場銷售;另一種就是產品生產出來后,交給原品牌所有者銷售,也叫做代工。前者風險大于后者,投入也大于后者,但貼牌資格比較容易取得,一般僅限于國內品牌,國際性大品牌甚少采用此方式,創業者可酌情選擇。
代理
代理商是生產商的經營延伸,舉凡影響大一點的商品都有它的代理商。做代理商雖然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但與此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積累經驗。做代理商可以借助廠家有形的商品,為自己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與此同時,還能學習營銷知識,建立渠道網絡,可謂一舉兩得。尋找那些品牌信譽好或者發展潛力大的產品做其代理,是一樁本小利大、事半功倍的買賣。初始創業者在規模上可考慮只開一家門店,從一個縣或者一個地級市做起。
不過,傍大腕卻不能過分依賴大腕。做代理最大的危險是被廠家卸磨殺驢。《科學投資》對此多有報道,并有專業性的分析,一些案例發人深省,讀者可以參考。不僅是中小企業,就是一些已經頗具規模的企業,一旦深陷到只有靠“傍”過日子,亦是十分危險。像深圳華為,名列“巨大中華”之一,專門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光網絡、固定網、移動網和增值業務領域的網絡解決方案,是中國電信市場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而中國電信憑借壟斷優勢,成為大腕中的大腕,隨著電信事業的發展壯大,華為銷售額猛增,早在2001年銷售額就達到了225億元。華為并沒有很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技術,但它站在中國電信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著實大賺了一筆。而近年來,中國電信受分拆影響,投資萎縮得厲害,華為跟著它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任正非為此寫作《華為的冬天》,對華為員工提出警戒。大樹底下好乘涼,是說艷陽高照的時候,一旦刮風閃電,站在大樹底下就十分危險,隨時可能遭電擊,或者大風吹折了樹將你壓死。所以說,小企業之于大企業、代理商之于生產商,只能依附,而不能依靠。依附是庇蔭,借著大樹遮風擋雨,健康成長;依靠則是藤纏于樹,離開了樹木,自身便立足不穩。創業者開始創業的時候,難免有一段時間要將自己托付于人,但要盡快度過這一時期,不能沉迷其中,將自己的命運始終交給別人掌握。
小企業之于大企業、創業企業之于成熟企業,最理想的狀態是既有經營上的聯系,又有資本紐帶關系,但不是被人控股,不是掛靠或下屬關系。小企業在托庇大企業的時候,它仍舊保持獨立,需要擁有較大的經營自主權,有可能的話,盡量同時托庇于多家大企業或成熟企業,則可以收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之效果,大大提高企業的生命值。
創業贏利模式之二:專業化模式
關鍵提醒:專業化的意思就是專精一門,也就是俗話說的“一招鮮,吃遍天”。在這樣一個誘惑多多的年代,要靜下心來,專精一門是不容易的,要不然就不會有幾年來“多元化”在國內企業界的甚囂塵上了。
也許你認為指甲鉗太“小器”了吧,指甲鉗是很小,但你想過沒有,只要有1/5的中國人使用你生產的指甲鉗,你的利潤會有多大?要是全世界1/5的人都用你生產的指甲鉗呢?如果這樣的利潤空間還不算大的話,你不妨再想想,普通檔次的指甲鉗利潤空間的確有限,但是如果是高檔產品呢?如果是專業化生產的全套指甲修護工具呢?
梁伯強就是緊緊抓住指甲鉗這個主業不放,在指甲鉗上做精做強,所以他順利進入了利潤區。借助“非常小器”的指甲鉗,使得圣雅倫牌成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指甲鉗品牌,梁伯強也成為了億萬富翁。
1998年4月,梁伯強從茶幾上用來包東西的舊報紙上讀到一則名為《話說指甲鉗》的文章,文中提到朱基以指甲鉗為例,要求輕工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的講話。他便產生了一個念頭:做一個響當當的中國品牌指甲鉗。
很快他便趕去廣州“555”國營指甲鉗廠,但該廠已經停產。后來他又去了天津、北京、上海和蘇州的4家具有代表性的國營指甲鉗廠,這些工廠全都已經關門大吉。國企不行固然可惜,但也給民營企業騰出了市場。于是,梁伯強開始學技術,把目標鎖定在韓國著名的“777”牌指甲鉗上。
梁伯強從韓國訂了30萬元貨,然后組織人員研究“777”的技術,再把買來的指甲鉗賣出去,研究人員一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梁伯強就飛去韓國。由于梁伯強是以中國經銷商的身份前去考察的,韓國人不僅詳細解釋了梁伯強提出的問題,還親自帶他去廠區參觀。這樣梁伯強仔細了解了他們的自動化生產技術和設備。
一年里,梁伯強飛了20多次韓國,買進了1000多萬元的貨。這段時間,他的研究人員基本上把“777”的技術學到了,通過做“777”經銷商,他也逐漸鋪開了自己的銷售網絡,不久,他的第一批名為“圣雅倫”牌的指甲鉗新鮮出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