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佳技術創新產品:谷歌翻譯
獲獎理由
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的最大特點和功能是支持57種不同的語言,瞬間翻譯字詞、句子以及網頁,繼承谷歌一貫的優良傳統,響應速度很快,完全免費,并且和谷歌許多其他服務無縫結合。
谷歌翻譯從2003年開始研發,借助了IBM公司4位科學家在1993年提出的基于統計的翻譯模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谷歌翻譯工具2009年11月以來的新版本開發,是由8位中國工程師主導,其中實時翻譯、英語語音朗讀功能、拼音顯示功能和語音輸入等功能均來自中國本地團隊,最終上升為全球產品的通用功能。這點也很好地體現了谷歌的產品理念,比如語音朗讀功能來自中國本土網民,轉化為全球網民的功能;再比如一名中國工程師為谷歌翻譯開發了一項特殊功能:在把外文翻成中文之后,還能顯示出這些中文的漢語拼音,這就滿足了大量外國用戶的需求。其實就是因為功能定義時轉化了思維,一些本土用戶的小需求最終轉化成滿足全球用戶需求的大功能,這點尤其值得中國的產品經理們借鑒。
谷歌翻譯讓全世界不同地區、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溝通變得更加簡單。它和谷歌的網頁搜索、郵件、論壇、文件等各種互聯網服務無縫結合,讓翻譯真正把世界各地的互聯網信息打通。谷歌翻譯在結合各種其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谷歌中國用戶運營部經理程曦就說:“我曾經在摩洛哥旅行,我會說英語,我會說中文,到了那兒以后,那兒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和阿拉伯文,看著路牌上的‘豆芽文’完全不懂。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一點,我即使拿上一本字典,我也不知道怎么查。”這時移動設備的實時翻譯就顯得很有用。
谷歌翻譯未來的重點還是提高語言翻譯的質量。與其他自動翻譯工具類似,谷歌翻譯亦有其自身功能局限,雖然用戶可以通過其幫助大致理解外文書寫的文章大意,但谷歌翻譯服務無法提供準確的譯文,也不能提供可用于出版的內容。例如它經常會不依據上下文來翻譯詞匯,而且會在翻譯時不遵守語法規則,這是因為其機器翻譯算法與傳統的基于語法分析的算法不同,采用的是基于統計分析的算法。也許谷歌翻譯的真正局限,根本在于搜索引擎現有技術的局限,可能在下一代社交網絡上會出現更加接近人類語言的翻譯引擎。
當然,谷歌翻譯作為一款產品還能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功能。例如:手機短信的實時翻譯,更加真實的語句發音,更精準的圖片翻譯,甚至同聲傳譯等功能。谷歌翻譯將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得語言不再成為一個交流障礙。
集合了統計與排序翻譯技術、語音識別技術乃至OCR圖像識別技術之后,如果谷歌翻譯能在未來實現真正的高質量輸出,就將直接在云計算輔助下催生出“翻譯機”這樣的產品,成為“語言革命”的奠基型產品。這一天或許并沒有想像得那么遙遠。據谷歌翻譯的產品負責人透露,在以色列等國家,已經有工程師開始著手相關產品和應用場景的實現。
李開復:互聯網的產品精神
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改變都有哪些?
在今天日益重視自主創新的中國,談創新其實已經不再是技術、科研、發明,然后產學研結合這些概念了。談這些概念的很多人,完全忽視了一個問題,即一個產品構思的第一天就一定要融合技術、用戶和商業模式三者,而每一個公司的每一個產品背后的靈魂人物──扮演著將三者融合角色的就是產品經理。所以我在谷歌時候,我的老板經常說一句話——“未來我退休了,我不知道繼承人是誰,但是一定是一個產品經理”。
互聯網的產品跟過去的產品──軟件時代、硬件時代的產品有什么差別?
一個巨大的差別就是開發成本在過去5年內達到了一個歷史新低。在5年或者是10年前,做一個產品,VC投資往往是上百萬、幾百萬美元,但是現在10萬美元、甚至幾萬美元就可以開始做一個新的產品。當然在創投是這樣,大公司內部也是一樣。
開發成本為什么會達到歷史新低呢?
三個理由:1.開源軟件;2.云計算平臺,幫你節省了帶寬和服務器的租賃;3.網絡商店,讓你的市場營銷和售賣環節能夠做得更順、更快、更容易。當然還有支付等其他理由,都讓我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做出一個產品,所以這也代表了產品經理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很多人誤認為產品經理是define features,prioritize features (定義功能,排序功能優先級),把一個產品做出來,推出去——其實不是的。產品經理是overall and ongoing success of a product,就是推出這個產品,然后運營這個產品,其實運營往往要比推出更重要,而且是在整個產品周期里面。
我歸納了9點來談互聯網的產品精神:
第一,關注用戶。真正把用戶利益放在股東的利益或者公司利潤之前。同時,用戶的痛點一定可以成為產品的一個契機,比如我們看到用戶的痛點,覺得手機的流量有很大的挑戰和困難,可以想我們是不是能夠幫助用戶減少流量,這個時候就可以有UC瀏覽器這樣的產品。或者是有用戶不理解某種狀況被扣費,這個時候就有一個手機安全的機會。關注用戶是產品精神非常核心的一點。
第二,數據導向。我們希望能夠非常快地推出一個產品,能夠去嘗試,這個跟過去的產品理念不太一樣。不是說要研發,一年兩年然后做10個、20個功能,然后把產品推出去,而是要把一個非常簡單的基礎產品推出去,然后把它當作一個研究的基礎,然后看用戶怎么用這個產品,比如一半用戶用A版,一半用戶用B版。
第三,快速迭代。Launch and iterate (發布并迭代),與之對應的有一個比喻:以前我們常說“ready,aim,shoot”,就是準備好了,瞄準,然后發射,但是實際上在互聯網的微創新時代,更多的是“ready,shoot,aim”,準備好了,先發射,然后再調整,這里的aim不是說在瞄準,也就是說當你有一個靶的時候,先丟出來一個小測試飛盤,看看它要打到什么地方,然后往右偏差了,我再射再調整,所以變成了一個“迭代過程”。第一次射出去的時候也不能射得太歪,到底第一次發射要打得多準呢?有一個簡單的概念叫做MVP——Minimally Valuable Product,就是這個產品是應該有價值的,但是是一個微小化的價值。價值低,但是低到還是有價值的程度,用戶愿意用,可能不會特別愛它,不會建立感情,但是他會給你足夠的軌跡,讓你來知道怎么能把功能越做越好。
還有兩個特點:1.產品更新是超短周期,最好是每一周就能夠更新一兩個功能,這樣讓用戶有一點期望值,說又變好了,又變好了,但是千萬不要太貪心,努力來做3個月,然后更新5個功能。因為你如果那樣做的話,第一個是你做實驗的時候,這就不是一個control experiment,你換了5個功能變好了,但是到底是哪一個帶來的呢?第二是東西太多了,用戶其實并不見得能看清楚。2.產品團隊是超小團隊,但也能有非常大的動作,這些團隊我認為能走得更遠更快。這個也是應該是過去5年左右,我在全球不同的公司悟出來的一個比較合理的方向。
第四,清晰定位。這里其實有好幾個問題,比如有些太迷信用戶的產品經理,在這個時候就會說我的產品要看用戶了,要調查,要看數據,看用戶要什么。但是當你在做一個新產品的時候,你不能這樣沒有信仰地去做一個產品,因為用戶其實不知道一個新的產品是什么樣子,他可以在顏色是用藍的還是用紅的、字體該用大的或者是小的、該放左邊還是右邊中幫助你做決定,但是你的產品是什么東西,不是什么,只有你知道,你心里一定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位。簡單地說,你的產品解決了什么樣的用戶問題,你的切入點是什么,你的產品到底是什么,一句話講清楚——講不清楚的話,就表示你的定位其實并沒有清楚。
第五,重視細節。每一個產品經理一定要是一個骨灰級用戶,他不但對自己的產品,而且對競爭對手的產品都要了如指掌。我相信蘋果的PM們一定是深入研究了每一個用戶,他整個工作流程,每個軟件怎么切換過來的,他的學習成本怎么降到最低,產品的切換成本怎么降到最低等。
我舉一個植物大戰僵尸的例子。你玩的時候注意到里面有主游戲,還有一些所謂的“迷你游戲”,是錯開玩的。你會發現其實“迷你游戲”也很好玩,玩完了以后,你如果回頭看,有多少植物多少僵尸都有印象,你怎么學了這么多的東西?從來沒有看用戶手冊,怎么學到的?其實就是很聰明地把整個使用手冊,在玩游戲的流程切入了那些“迷你游戲”,讓你能夠玩玩游戲學一點東西,一步步地讓你對五六十種不同的植物都能夠學會,但是不需要什么用戶手冊。產品的設計,有新意的設計,就是重視了細節。我覺得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應該把產品視為自己的孩子,別人批評了產品,每一個體驗的問題,每一個速度問題,甚至0.01秒,你都要非常在乎,這個時候產品才能做到極致。
第六,追求簡約。我們往往會覺得有一些產品非常復雜,做技術的人經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喜歡把復雜呈現在用戶體驗上,靠你們產品經理來把復雜的技術隱藏在非常簡單的用戶體驗上。當我們做搜索引擎的時候,假如你是產品經理,有人跟你說:“我發現用戶搜的詞越長越準,你怎么能夠誘導用戶搜更長的詞?”這個時候很多做技術的人就說,我們要用提示的方法、問答的方法,但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產品經理何必想那么復雜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搜索的框變大。所以我們往往不要想得太偏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往往是用戶最喜歡的。
第七,打破陳規。方向盤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做第一個車的人真的是用韁繩來做出一輛車。我們往往會被鎖在過去的思維上。我們最近可能看很多Kik這類產品,它其實也很希望創新,它跟IM比起來、跟短信比起來,唯一一個比較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知道發出一個信息,對方讀了沒有,但是這一點帶來不同的用戶體驗。當然它還有用你的通訊錄,過去很多公司都可以做,但是沒有做,它一旦做了以后就會發現,其病毒傳播是非常成功的。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4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