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是在為用戶做產品
俗話說“烏鴉落在豬身上,光看到別人黑”,直到今天,我仍然會犯給自己做產品的錯誤。我有時候突發奇想,為什么不能有一個什么功能呢?叫產品經理過來趕緊讓工程師給做了,因為我是老板,這個產品經理沒有凸顯自我,做完了之后我一看,只滿足了周鴻祎的想法,不代表用戶的想法。因此,產品經理要把自己放空、放下,走到用戶中間去。真正頂尖的產品經理,比如做出Hao123的李興平,并沒有很高的學歷,但他能比我們這些高材生花更多時間跟用戶泡在一起,他最終不是了解某一個用戶或某兩個用戶的感受,而是他能夠把大部分用戶的感受把握住。這是產品經理最難的一關,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去微妙把握和磨煉的過程。
在一些公司產品經理做到高層,也有容易犯的錯誤。你做產品有幸做好了,提了總監、VP,這個時候容易出現的小我,就不是個人的小我,可能是公司的。大家是否有這種印象?我們要做一個產品,理由是因為我們公司需要,我們公司催著產品經理做,比如“把我們的兩個用戶連在一起”或者“我們公司已經有了一個什么樣的產品,然后我們再造一個產品把用戶轉化一下”。大家不要不好意思承認。我曾經看一個公司做的關于怎么做IM的報告,一篇50頁的PPT,從頭到尾就在談這個IM做好了,對這個公司有什么樣的幫助,但這些和用戶有什么關系呢?
做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如果你今天掌控更大的資源,就一定要避免這種陷阱。這種陷阱很容易掉進去,比如現在我有的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做了這個功能是不是讓360在這個地方就能夠怎么樣一下呢?因為我們已經有很多用戶,已經有很多產品,但是事實上,即使你有了幾億的用戶,即使你有了一個好像看起來還不錯的產品,一旦這么想,就掉入了從小我出發的陷阱。只不過這個“我”會美其名曰“我是從公司出發”,其實公司不還是你自己嗎?不還是你們這幫人的利益嗎?
我認為,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道理都一樣,但是做起來真的是需要一個痛苦的過程,所以不管今天大家做產品經理成不成功,我覺得只要你做出你的第一個產品,都是非常值得祝賀的第一步。希望大家的產品都能夠獲得成功。
(本文根據360董事長周鴻祎在“i應用──2010中國互聯網創新產品評選”頒獎典禮上的演講總結整理)
俞永福:怎樣的創新能讓人無法拷貝
如果往根子上想,作為大公司,最不能夠去抄的是什么?其實是開放。
如果去看《福布斯》雜志2009年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家前10名,我們會發現,跟互聯網相關的占了4位。對于發展10年的中國互聯網來說,這是一個驕傲。但與此同時,經過10年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卻也被外界打上了一個非常負面的標簽,叫做“3C”。這是《時代》周刊對中國互聯網現狀的一個總結:第一個C是抄襲成風;第二個C是過度競爭;第三個C則是版權問題。3C的存在是中國互聯網這樣一個朝陽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大隱患,不管是原來的互聯網投資者,還是今天在創業的人,能夠強烈感受到整個互聯網環境面臨這樣一個情況。
包括UC在內的許多互聯網企業,在過去1年中面對抄襲成風都未能幸免。一些互聯網大公司,有的是花錢去買一些“高速復印機”,就等著創業公司把原創的東西做出來了,開動復印機去模仿;作為小公司,工人的速度肯定比不上機器了,這也是許多創業公司最大的壓力。
在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格局中,大公司已經在前頭了,小公司如果沿著它們的原路來走,大公司在前面肯定從山上扔石頭砸你,你肯定活不了,所以說創業公司不創新就沒有出路。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這個“復印機”無法拷貝的元素。
如果往根子上想,作為大公司,最不能夠去抄的是什么?其實是開放。因為創業者非常像無產階級,大公司像有產階級,無產階級和有產階級在斗爭的時候,最主要的驅動點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把他們家的地給拆了。所以說創業企業要想去顛覆大公司,只有做到比大公司更開放。
進入2010年,在各個場合大家似乎都在談論開放,可是真正做到開放是很難的。這里面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開放的時間限制,一些企業所謂的開放是說等我長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去做開放,通過開放來拉動增長,我覺得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
如果你能夠在平臺的早期就與整個產業鏈開放,能夠分享成長的全過程,而不是去分享最后的20%,那么這個開放平臺就能真正聚攏一批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比如UC樂園上線已經有3個月的時間了,用戶很快突破了百萬,在開放上線的第一天,平臺上的應用合作伙伴就已經超過了10家,很多的合作伙伴在上面的應用遠遠超過了他在過去好多年在其他平臺上積累的用戶量。其實,這就是UC對于開放理念的思考和實踐。
(本文根據優視科技CEO俞永福在“i應用──2010中國互聯網創新產品評選”頒獎典禮上的演講總結整理)
張向東:新時代的產品美學
開放的、聯網的、智能化的,就是最美的。
我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美學,美學隨著時代在變化。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很快,關注度很高,但我認為這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互聯網是這個時代美學的真正代表,它濃縮了這時代里面所有產品的終極目標,最后所有產品都會走向互聯網的標準──它們的最高標準。
在這個時代里,產品的美學是什么樣子呢?我舉個例子,一個符合智能網絡時代美學的鬧鐘將會變成什么樣子?我愿意用這個例子來詮釋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這個主題。大家現在都應該用鬧鐘產品,我相信很多朋友現在家里的鬧鐘都不用了,取代它的、早晨叫醒自己的那個東西,就是你的手機,而鬧鐘在手機上應該是應用程序里的一個。
我理想中手機上的鬧鐘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它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你設定一下,然后早晨8點鐘起床,然后8點的時候鬧鐘響了,你就醒了,就這么簡單,跟物理的鬧鐘功能差不多。后來有人去改變一下鬧鈴聲,手機可以改成公雞叫,可愛一點,有的將女朋友的話錄在里面,女朋友把他叫醒,這是一些個性化的開始。
還可以怎樣去進展,讓它變成一個價值200萬美元的產品呢?這個鬧鐘可以變成一個非常開放的軟件。這個軟件除了基本的叫醒功能以外,它可以跟你的日常活動關聯起來,因為鬧鐘不僅是叫醒自己,還可以提醒自己,比如約會或提醒,這個時候它還會跟你的日程關聯在一起,到時候也會提醒你,也會提醒相關的人。
又一個問題出現了。我跟另一個人不在一個地點,我在東邊,他在西邊,我們倆約會的地方是在南邊,我們到達的時間不一樣,這時怎么辦?這個鬧鐘自動判斷了對方的位置在哪里,也知道我的位置在哪里,然后它同時計算我們之間今天的路況情況,根據這個計算得出一個點來——他的鬧鐘應該在5:40響,而我的鬧鐘應該是在6:00響。
然后在這中間,鬧鐘程序發現我們去的那個地方正好有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出現,手機的鬧鐘程序通過地圖,也許是微博,來判斷出這位我們共同的朋友大概可以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被拉進來。
當然這個鬧鐘還有無窮無盡的應用,因為它的開放、聯網性、智能化地去了解我們各自的信息,我開放出來愿意讓它了解這些信息,它提供給我各種智能的判斷。這個鬧鐘當然已經不是一個鬧鐘了,其實它就是大家想象中一個在信息溝通沒有任何界限、越來越智能的時代,我們對產品的新的定義。
事實上,互聯網也的確在出現這一變化,我們在2010年里看到中國的產品,看到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討論開放,無論多么封閉的公司都意識到,我們的產品開放是讓這個產品最大化的一個方向,而不是說把我們的產品封閉起來,流量鎖定在自己的網站里面,這樣的公司才會成功,所以開放的、聯網性、智能化的,就是這個手機美學中最美的東西。
(本文根據3G門戶總裁張向東在“i應用──2010中國互聯網創新產品評選”頒獎典禮上的演講總結整理)
張宏江:產品創新中的工程思維
我們經常以為技術是自己的財富,但是用對才是,而用的不對的話,會成為你的包袱。
微軟最新發布的Kinect游戲機體感外設,在60天內賣出了800萬臺,是iPad剛開始銷售速度的兩倍。Kinect的火爆不僅給微軟帶來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而且在《新聞周刊》評出的十大創新企業中,憑借Kinect的表現,微軟榮登榜首。
Kinect基本上就是一個人體的自動遙控器,如果我們看一看媒體對這個產品的評論的話,大家都覺得這款產品超出了以前所有游戲設計的思路,它把無論是Wii的這種遙控器,還是以前我們用的遙控桿這一類的遙控器全部都取代掉了,使得人體本身成為了一個控制器。
其實當這個產品在3年前剛有雛形的時候,我其實不是很看好它,因為我知道這個系統是多么難做。不過最終,還是微軟非常強大的技術研究院的支持,并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實際上,是多學科背景的技術研究院,使得許多在計算機上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終利用工程方法非常漂亮地解決了。
比如,我們需要兩個立體三維的攝像頭來解決人體的運動。從人體角度來說的話,可以從這兩個攝像頭來看,通過圖像能夠識別的方法算出人體的運動。但是這一方法計算量極大并且存在很大的誤差,于是我們根據工程學添加了一個紅外攝像頭,這樣的話,通過一個新的硬件配置來彌補算法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Kinect在技術研發上的思路跳出了以往家用游戲機的局限,摒棄了對計算機技術的依賴,用硬件的方法來取代一些復雜的計算,用工程的方法來彌補一些計算上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度,從而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產品。這是一個典型的創新產品通過工程思維獲得成功的例子。
Kinect的研發其實也反映了微軟的產品觀——產品研發歸根到底是要幫助產品受到用戶的歡迎,對于技術出身的人員,尤其要避免陷入唯技術論的陷阱。
技術出身的人有一個特點,往往特別想強調技術,覺得技術出現的時候,一定會帶來一種顛覆。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技術本身并不會讓我們覺得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產品創新其實遠遠超過技術。技術的這種不斷進步、設計上的不斷改進、工藝上的不斷完善,綜合因素放在一起才造就一個偉大的產品。
在大公司里,你會發現無論你做產品研究也好,做以前成熟的設備也好,都有一系列的技術支撐你。我們經常以為這個技術是你的財富,但是用對才是你的財富,而用的不對的話,會成為你的包袱。
在微軟,除了產品經理之外,我們有所謂的開發管理的三足鼎立模式,就是項目管理,更多地去定義一些產品的整體功能,和開發工程師以及測試工程師,這三足相互平衡,我們叫三足鼎立。
這樣的機制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如果你設計出產品但無法進行最終測試,這個產品是很難保證質量的,也是不可能給你機會投放市場的。因此我們強調要有三足鼎立的思維。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