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
創造一個龐大而繁榮的國內消費市場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年不升反降,僅為34% ,大大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推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三架馬車之中,消費的貢獻最低,也是決策者致力于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領域。
推進城鎮化將直接促進擴大內需,改變需求結構,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中國的城鎮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提高到了現在的45%。不過,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率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從世界城鎮化的進程來看,城鎮化率從36%提高到60%的階段是城鎮化的加速期。如果國家制定的到 2030年實現65%的城鎮化率的目標得以實現,那就意味著未來20年每年平均將有3000萬人從農村落戶城鎮。如此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史所罕見,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且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發展形態有著深刻意義。
城鎮化意味著必須創造更多的就業,大幅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同時創造一個龐大規模的中等收入階層,使之成為消費中堅以及公民社會的主體。如何適應這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創造和利用其中的機遇也是企業戰略不能忽視的命題。
首先,城鎮化將會激發新一輪對城鎮基礎建設和居民服務設施的巨大需求;其次,城鎮化把數量龐大的農村居民變為城鎮居民,這必然導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這意味著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第三,由于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進入城鎮的億萬新居民的消費內容也會隨之改變,其潛在的消費需求會得到空前釋放。
但與此同時,城鎮化也將對社會保障、能源消費和供給以及環境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巨大挑戰。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醫療健康設施的完善,都是城鎮化加速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源稀缺,氣候變暖和環境保護都將在不同程度上約束未來城鎮化進程。因此,城鎮化必須建立在和諧的理念基礎之上。和諧城鎮化,就是在法制保障下,確保這一過程公正、高效和可持續。在城鎮化進程中實現人與人、城鎮與鄉村、政府與民眾、人類與自然、社會與經濟的和諧。和諧城鎮化需要從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采用系統整體的思路予以推進。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社會的一個長期趨勢,它在改變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的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房地產、建材家居、道路交通、鋼鐵、家電、零售、汽車、教育、餐飲娛樂等很多行業都會因城鎮化而受益。企業將成為和諧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如何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其戰略考量應該包含三個方面:
首先,企業自身應當在低碳化運營方面身體力行,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經營流程,并借助新技術做好節能減排,成為一家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企業運營的企業;其次,認識和諧城鎮化對行業趨勢的影響,通過積極的創新和研發,向低碳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通過服務創造價值;第三,深刻分析和了解新興的城市中產階層,研究這個群體的消費行為和需求特點,創造性地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新技術
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史顯示,幾乎每一次大規模經濟危機都會促生新技術革命。在錯過19世紀以及20世界上半葉的三次技術革命后,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之際,中國正面臨開創創新和新技術領先的時代機會。
中國已將技術創新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目標。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了15 年的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旨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力圖把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從60%降到30%。
到2015年,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將超過所有其他國家;到2020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占GDP的份額預計將超過歐盟。2011年中國將在研發方面支出1,537億美元,高于今年的1,414億美元 。今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甚至有望已經超過日本。
新技術和創新是保持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埃森哲聯合經濟學人信息部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業務業務增長與創新更加密切相關,而非運營效率;創新是盈利性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得益于政府和企業的持續投入和努力,中國在某些行業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研發、創新系統,也涌現出了世界級的企業;多年的基礎設施投資使之具備了一流的供應鏈基礎設施;中國制造業的多元化和規模以及新興的龐大中產消費市場為創新提出了內在需求。未來五年,全球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將繼續推動新興產業的崛起發展以及全球產業結構的變革。政府也已從戰略發展角度提出大力發展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育種、信息和新能源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