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創業團隊而言,商業模式并非許多大佬而言那般重要。初創公司早期應該拿20%-30%的資金做一個股票池從物質上激勵新老員工,此外也需要“一點點理想主義色彩”來凝聚團隊。
與其他嘉賓談商業模式和國內外宏觀形勢不同,周鴻祎開篇談起了“人的問題”。他表示,創業是個長跑,投資其實是投人。他不太相信“一年融資、兩年發展、三年就上市”的“創業期許”,因為創業的前兩三年可能都是在探索方向和積累沉淀。
也正是因為如此,周鴻祎直言覺得商業模式就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它可以被不斷地調整。“我在中國互聯網沒有看到一家企業,上市的時候是按照融資的時候計劃書中寫的那樣,經常180度甚至720度的大轉變。”
在創業指導方面,周鴻祎也從團隊組建、激勵方式和管理方式角度與在座聽眾分享了不少“干貨”。他說,創業團隊的最佳人數組合兩到三人為宜。在他看來,一個人太孤獨,人太多則溝通成本太高。國外的創業公司經驗證明,最佳的創業組合是兩個人,不超過三個人。
周鴻祎說,創業過程中難免有人掉隊,理想對于凝聚和穩定團隊的作用顯得必不可少。理想也是創業者和商人、有錢人的很重要的差別所在。“大家在一起不能就是為了融一點資,我們未來上市都套現。我覺得這些東西可能在創業過程中只是一個結果或者一個副產品。”
不過周鴻祎也承認,創業團隊最終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每個人的財務自由問題。創業不是天天跟團隊忽悠理想,也必須給團隊充分的物質保障。
周鴻祎說,很多初創企業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所有股份都不分,這樣吸引不了人才;二是初創團隊一開始就把股份均分完畢。他建議,在公司初創早期應該至少拿20%-30%的資金做一個股票池。股票池不僅能夠吸引新人加入,創業者也可以通過它來調節企業利益分配。“把利益解決了,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以下為演講實錄:
周鴻祎:感謝大家!文文說讓我給大家鼓鼓勁,我來到現場看到這么多創業者,大家都這么興奮,我覺得不需要給大家“火上澆油”,我還是跟大家分享一點點心得吧。我看了這兩天講話,已經有太多的大佬談商業模式、談國內外宏觀形勢,但是我想談人的問題。
因為投資其實是投人,創業實際也是一個長跑,盡管有人說我們可以在三年內如何如何,一年融資、兩年發展、三年就上市,其實我不太相信這個。我覺得創業有時候快就是快,大家一定對未來創業路上遇到的艱辛和困難有思想準備,有可能兩三年都是探索方向,兩三年都是用來積累和沉淀。等別人覺得你爆發的時候,可能五六年已經過去了。
你看到很多所謂成功的企業家站在這里,不要看別人吃第七個饅頭就飽了,也希望大佬傳授第七個饅頭的滋味。既然創業是一個長跑,那么我覺得商業模式就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商業模式我們可以不斷地調整。
我在中國互聯網沒有看到一家企業,上市的時候是按照融資的時候計劃書中寫的那樣,經常180度甚至720度的大轉變。融到資或者沒有融到資也沒有那么重要,很多人融到資就開始發表演講。其實融到資也就說明你比別人有點錢,沒有融到資用壓縮成本咬緊牙關也可以往前做。而且互聯網是輕產業,有一個產品至少可以在互聯網上嘗試推廣、嘗試用戶反應。
我想最重要的實際上是團隊。所有東西都會變,市場會變、用戶興趣愛好會變,真正最重要得是如何打造有凝聚力的隊伍。有這樣的隊伍才能在長征中不論過雪山、爬草地都能堅韌不拔地走下去。每個人都會碰到困難,當有人問中國互聯網三個問題的時候,實際是偽命題,遇到怎么辦?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最關鍵的時候靠的是團隊。一個人力量有限,但是如果你有強大的團隊,你可以不畏懼任何對手。
怎么凝聚團隊?我想講幾點。
第一大家一起創業,最終要解決每個人的財務自由問題。但是或多或少我覺得你自己一個創始人,凝聚你的團隊要有一點點理想主義色彩,哪怕一點點。大家在一起不能就是為了融一點資,我們未來上市都套現,我覺得這些東西可能在創業過程中只是一個結果或者一個副產品。
團隊在一起,總要有這樣的想法說我們要做出有趣的東西。總要做出別人沒有想過的產品,或者我們的產品能夠影響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我們總希望在互聯網上留下我們的痕跡。這也是所謂的創業者和商人、有錢人很重要的差別。如果僅僅用錢、僅僅用商業利益凝聚團隊,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來看很可能碰到競爭對手挖角、碰到企業掙到錢大家分贓不勻,碰到企業不掙錢可能各奔東西的情況。
創業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就是賺錢,對于核心骨干來說大家就要有共同理念、有一點理想主義色彩。如果一個企業創業僅僅為了看到別人創業眼紅,或者成為大家打造財務的救生船,我覺得這種團隊遇到競爭對手挖角和挑戰的情況會走不了太遠。
第二我覺得團隊也不是一成不變,最早創業我建議兩到三個人,一個人太孤獨,而人太多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和主見,所以我覺得人太多以后一定意見不一致,也很難堅定走下去。國外最好的例子基本就是兩個人不超過三個人,人太多溝通成本太高。核心我覺得兩到三個人比較合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