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并對其經營模式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此過程中,唱衰者有之,信心滿滿者亦有之—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近日在網上發起會員募集活動,宣布通過自媒體“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制。雖然此舉被稱為“史上最無理”,但6個小時內,5000個標價200元的“發起會員”和500個標價1200元的“鐵桿會員”全部售罄,募集金額達160萬元。
這次會員募集活動被認為是自媒體新商業模式的里程碑,迅即在業界受到廣泛關注,并引發了一場對自媒體商業化模式的討論。
自媒體平臺崛起
自媒體的出現源自互聯網,個人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平臺發布信息,涉及各個領域。其特點是發布流程快、言論空間大、內容不受限制且具有個人風格,形式上以文字圖片為主,體裁可以是新聞、評論、小說,也有媒體人做出獨立APP應用的嘗試。
“微博是‘廣場’,微信是‘會所’。微博通過轉發和評論可做到即時新聞的橫向大范圍傳播,微信則更適合精準內容的點對點傳播,兩者各有千秋。”黑石網創始人劉瑞剛說。在他的牽頭下,黑石網這個自媒體小團隊匯集了一批門戶網站的科技記者,每天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對互聯網的熱點事件進行點評。
劉瑞剛介紹說,自媒體并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早在10年前,當博客中國面世時,國內最早的自媒體—“名博”現象就已經應運而生。“其實形式非常類似,都是以個人的信息制造、觀點分享向受眾群體傳播信息。目前在網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大多來自于最初階段那批堅持下來的名博。”
自媒體開始為外界所熟知,始于去年9月程苓峰在微信上開設的“云科技”走紅。2012年8月,曾擔任某門戶網站科技總監的程苓峰發微博稱將專職做自媒體。今年年初,他又宣布,以自己為主筆的“云科技”推出微信廣告,報價為每天1萬元或是每3天5萬元,向中國乃至全球開售。此后不到2個月,他就做了10單生意,入賬13萬元。
對此,輿論嘩然,基于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他就像是自媒體的標桿性人物。有了他的成功案例在前,許多樂觀者認為這條路前景已經可期。”一位IT觀察者說。
試水植入式廣告
試水植入式廣告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程苓峰的模式。有質疑者認為,程苓峰的“銷售業績”更多源于第一塊試驗田帶來的聚光效應,以及他個人的人脈資源,并非可以推而廣之的可持續模式。
“程苓峰被業界稱為第一個出售廣告的自媒體人,并通過廣告實現了盈利。但像這樣的案例并不多見,因為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自媒體提供的內容是否有‘干貨’,二是用戶的質量是否有價值。現在許多平臺的粉絲數量可以造假,能否有精準高效的到達率十分關鍵。”這位IT觀察者評論道。
據了解,類似“云科技”這樣的自媒體,主要的客戶為IT企業,投放的廣告大多以夾帶內容的軟性文章為主。“做廣告,大家也是在挑。好比一個科技類的自媒體,雖然汽車廣告很賺錢,但它還是會登科技公司的廣告,因為廠商只會找與自身定位相符合的平臺來做軟性植入。”劉瑞剛說。“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賬號,如果與企業或公關公司合作,寫一篇稿子很少有低于2000元的—顯然,這樣的收益比起傳統媒體給的稿酬更有吸引力。”
然而,也有不少業界人士質疑,廣告很可能會影響自媒體的獨立性。對此,武漢大學教授沈陽表示,關鍵還在于把握植入廣告的度。
他以微博為例,介紹了一種非常典型的自媒體盈利模式—針對活動的軟文廣告。“一些‘大號’收取了廣告費用后,會通過微博刊發對于該項活動的看法和評價。用戶是否反感某個廣告,在于它是否干擾了閱讀體驗。如果廣告插入用戶微博閱覽的時間軸,則會影響閱讀體驗;若是附在博文后,影響則不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