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活動究竟應該對誰負責,負什么責呢?
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企業在照章納稅之后,就算完成了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就沒有必要再去承攬其他社會義務。企業如果負有太多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感,這類企業肯定長不大,成不了大氣候。這種觀點甚至將道義感太重籠統地概括為東方企業的特點,最后得出結論:東方文明難以產生大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被社會責任所壓跨。還有人認為,企業首先要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負責,然后才能考慮到社會。這些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思維方法似乎并不全面。企業是否僅僅是一架機械運轉的機器?企業具不具有人性化?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到底都負有哪些責任?的確是當前我國社會值得認真研究和討論的話題。 無庸置疑,企業的首要任務是創新和生產,企業應當是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給社會提供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企業是支撐人類社會生存的基本經濟單位。企業如果失去了生產和創新功能,那么企業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價值。因此,任何企業的第一要義是搞好生產,創造出市場效益,爭取為社會多納稅,實現它對社會的經濟責任,這就完成了它的主要任務。至于說企業的其他社會責任,有人認為是第二位的事情,可以稱之為“份外兒”的事情。譬如,如何保障職工的勞動權利,要不要教育職工,要不要從事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要以企業的發展程度來定。如果企業有經濟實力了就可以考慮,如果沒有就顧不上了。 企業要不要承攬經濟責任之外的社會責任還取決于體制因素,在不同社會制度下企業有不同的表現。中國企業責任的變化以政府變革的程度而定。如果在經濟體制上,中國仍然實行計劃經濟,那么企業的社會責任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如果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大政府、小社會”的模式,那么企業的確不需要承擔多少“份兒外”的社會責任。如果政府變革向著“小政府、大社會”的方向變革,那么企業所承擔的非剛性的社會責任必然加大。因此,中國企業今后承擔多少社會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政府的改革方向。就目前中國的形勢看,中國企業應盡的責任主要停留在“份兒內”的事情上,有些企業甚至連份內的責任也沒盡到,譬如繳納社會保險基金。 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就是一個大企業,企業實際上是政府組織的一部分,企業不僅擔負起生產的任務,更肩負著對勞動者在生產之外的一切生活保障。在計劃經濟下,企業不僅是生產組織和經濟組織,更是行政組織、教育組織甚至軍事組織。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全能政治在中國的解構,政府在社會中的全能角色也在發生變化,企業與政府逐漸分離,企業對政府的一部分責任也在不斷剝離。到目前為止,中國各類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基本上實現了政企分開。 在國有企業與政府指令逐漸分離的同時,企業身上所肩負的許多社會責任也在不斷地推卸,許多國有企業已經將職工的養老金發放交給了社會,不少廠屬學校、醫院、服務機構也實現了社會經營。從整個趨向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國有企業逐漸走上了獨立經營的道路。計劃經濟下形成的企業辦社會現象逐漸消失。民營企業或股份制企業中的人員關系變得更加明晰。只有進行這種變革,中國的國有企業才能輕裝上陣,才能具有市場競爭力。因此,對國有企業來說,20年來變革的表現主要是企業減負。 但也必須同時看到,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與社會也有著千絲萬縷般的聯系。企業來自于社會,也必將還原于社會,這是一種新形勢下的社企關系。企業的生生死死,發展壯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有社會來承接它失敗的代價。更主要是,社會是企業的生存環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企業也難以生存。因此,企業與社會有一個共榮的關系,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與社會甚至有著更密切的關系,而不是關系變得相對疏遠。新形勢下的企業與社會關系,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企業要通過納稅和繳費的形式來履行應盡的社會保障的責任,增強社會的保障能力,而不是千方百計逃避這一責任。就目前的形勢看,企業不履行這一責任的問題相當嚴重。 有學者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內容做了如下概括和歸納:
1. 對股東:證券價格的上升;股息的分配(數量和時間)。
2. 職工或工會:相當的收入水平;工作的穩定性;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的機會。
3. 對政府:對政府號召和政策的支持;遵守法律和規定。
4. 對供應者:保證付款的時間。
5. 對債權人:對合同條款的遵守;保持值得信賴的程度。
6. 對消費者/代理商:保證商品的價值(產品價格與質量、性能和服務的關系);產品或服務的方便程度。
7. 對所處的社區: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稅收、捐獻、直接參加);對解決社會問題的貢獻。
8. 對貿易和行業協會:參加活動的次數;對各種活動的支持(經濟上的)。
9. 對競爭者:公平的競爭;增長速度;在產品、技術和服務上的創新。
10. 對特殊利益集團: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對城市建設的支持;對殘疾人、兒童和婦女組織的貢獻。
但是,在戰略決策的過程中,各個與企業利害相關的團體的利益總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有一個能使每一方都滿意的戰略。因此,一個高層管理者應該知道那些團體的利益是要特別重視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