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點說服能力,有一點執著,有一點運氣
個人名片
胡潤,英國人
從圖書館里,挖掘并制造了中國第一個富人排行榜。
他把中國富豪聚攏到一起,打捆分類排座次。于是,品種豐富的商業模式就不斷從這個過程中派生出來。
如果沒有百富榜,胡潤現在的身份可能仍是隱藏在一堆數字之下的會計師;如果沒有胡潤,《福布斯》對于中國和上海而言,也只是一份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外財經雜志。(財富榜女編者眼里的中國富人們)
他像一個“空手道”的高手,原本兩手空空,卻在世界與中國的交相輝映中,握住了中間的“焦點”:僅僅是憑一張從“業余、粗糙”起步的中國富人財富排名的榜單。
因為這張榜單,他在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發展中國家博得了一定的名聲。“利”伴“名”而生,這是商業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征。于是他在中國的經歷,才得以衍生出“一條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富之路”。
對于他所抓住的難得的商業機會,胡潤靦腆地總結,“自己之所以達到今天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有一點戰略眼光,有一點膽子,有一點說服能力,有一點執著,有一點運氣。”
想不想去上海?
當18歲的胡潤遭遇生平的第一個“一點運氣”時,這個懵懂的英國少年不會意識到18年后他將由這點運氣出發,引發一連串的精彩故事。
那時候,他剛剛高中畢業。他所在的學校設了一項獎學金:一個去日本學習一年的名額。由于獎學金數額很高,又要求申請者能夠“代表學校的形象”,大家都認為申請的難度大。胡潤壯著膽子將自己的申請書遞交了上去,轉身卻將這件事情給忘了,直到學校通知他去參加面試。胡潤幸運地贏得了勝利—只有他一個人申請了獎學金。
在好運氣的面前,人的膽子似乎一下子能大很多。1988年,一句日文都聽不懂的胡潤竟然橫生出來了“一個人背上行囊興高采烈地跑去日本”的膽。來到日本這個亞洲的經濟中心,胡潤第一次感受到亞洲這片土地的神奇。而成為他日后人生轉折點的是,他喜歡上了中國漢字,并開始對中國產生了興趣。
一年后,他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有點忐忑,有點好奇”。那段時間,他游遍大江南北,“大多數的城市我都去過”。
1993年,回到英國的胡潤,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安達信。選擇與所學專業毫不相干的安達信,初衷只是“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他耗費了三年通過了上崗前的培訓考試,并拿到了注冊會計師執照。在通過培訓后,胡潤準備選擇了自己創業。當他準備向公司遞交辭呈的時候,對方卻意外地問他,“想不想去上海工作?”
胡潤想了幾天,同意了。
從日本到北京,再到倫敦,再到上海,城市空間的轉變,總是包含著神奇的偶然性,胡潤把它歸結為“跟著感覺走”。那時候的上海,到處是工地。盡管看起來亂糟糟的,胡潤卻隱約看到,這里的機會要比按部就班的倫敦“多很多”。
尋找中國最有錢的人
在上海的前兩年,身為安達信上海公司職員的胡潤,每天“瘋狂地工作,瘋狂玩耍,你有機會和這個行業中最聰明的人一起工作,世界上最聰明的公司可能就是你的客戶;報酬好,培訓機會也很棒。”
可是兩年前在腦海一閃而過的機會,卻始終沒有出現。已經27歲的胡潤開始“內心悵然”,于是,在1997年底,他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
這個電話此后在公開場合被多次提及過,它被認為是胡潤“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
那一天,胡潤把自己在上海灘東闖西蕩搞不出名堂的苦惱告訴父親時,老頭子一語驚醒夢中人:“你有沒有搞明白,在中國,在上海,你是誰?”
那一刻起,胡潤知道,憑自己現在的處境,只有出名,讓自己成為一個“誰”,他才有機會。
從1990年胡潤第一次來中國,1997年到上海工作,在他的個人感受中,每一次與老家朋友聊天時,對方都會問他,中國怎樣?胡潤認為,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已經到了一個臨界狀態。外國人都喜歡聽有錢人的故事,他們也有本國富豪排行榜的榜單,而當時中國還沒有。“于是我想,那我就來做這件事情吧!”這個突發的靈感讓胡潤興奮不已。
他找來兩個朋友,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的編排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