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的只是小部分
不過也有例外,非洲梨花(也稱非黃)就降價了。
“非黃去年底的價格是4000元/立方米,現在3800元左右。”原材料價格的變動會很快反映到家具上,駿興軒家具老板劉女士指了指走道邊的一把太師椅說,“這把椅子去年賣1500元,今年只賣1400元。”
對降價原因,中國古典家具網編輯葛卉告訴記者,非黃會散發一股酸臭味,后期難以驅除,所以市場呈現萎縮趨勢。非黃降價的根本原因是之前價格炒得太高,滋長了不少泡沫,這屬于理性回歸。
錦隆家具廠負責人林錦華表示,非黃今年確實有一定程度跌幅,“氣味不好,不太受歡迎。”
“相比去年下半年,今年的生意明顯冷淡很多。”劉女士表示,原因是市場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紅木家具企業和店面。
大涌鎮發展之初只有幾家作坊式企業,到今年已有200多家。作為后起之秀的沙溪鎮在這幾年誕生了多少紅木家具企業,目前沒有準確統計數字。今年5月,沙溪鎮與漢云礦業集團旗下品牌企業狀元坊皇家紅木家具有限公司計劃建立一個國內最大的紅木家具文化產業園,總投資6億元,首期建筑面積為11萬平方米。
越來越多的紅木企業的出現讓紅木家具業的利潤受到擠壓,在大涌鎮和沙溪鎮,隨處可以看到一樓擺展品,二樓三樓做家具的簡陋企業(個體戶)。競爭的壓力讓不少中小作坊式企業被迫壓低價格。
“今年倒掉了一些小型企業,迫于資金周轉和租金、人力成本上漲等原因,存活下來的不少企業都在打折出售。”劉女士表示,只要能走量,價格都可以再商量。這便是有小部分家具跌價的另一原因。
“只是個別被炒得太高的紅木家具價錢跌下來了,但是這是少數,并不代表整個行業。”中山市大涌紅木家具協會會長蕭照興表示。
對各地傳出的暴跌消息,葛卉認為這只是把紅木家具價格虛高的部分降了下來,原有價值仍可以保證。
誰在唱衰?
一邊說暴跌,一邊說上漲,真相究竟是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網絡搜索發現,廣西新聞網有一篇《“天價”紅木家具“蹦極”的背后》的文章,時間顯示為2009年5月5日,其文的論證方法乃至采訪人物和近期被炒得火熱的 《紅木家具遭炒作后泡沫破滅8000萬家具跌百倍》文章均有相似之處。前文在網絡轉載時被改稱為紅木家具縮水“九成”,后文轉載時被改稱“暴跌百倍。”
記者查閱發現,兩文的作者均為同一人。這意味著,基本相似的內容,在去年刊發后,今年又重新拿出來。
事實上,去年的那篇文章,刊發后同樣引起業內震動。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伍炳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接表示,“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篇報道是失實的,文章中作者佐證自己觀點所用的幾個例證本身就存在問題。”
對此次再次傳出“暴跌”的消息,蕭照興表示對反復唱衰紅木家具的真實意圖不得而知。現在生產要素各個環節都在漲價,總體來看,紅木家具價格仍然處于上升趨勢。不過,他并不否認存在被炒高的紅木家具價格出現回落的現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或許只是關注的角度不同。說暴跌是從個別炒家的角度來看的;說上漲,是從原材料和生產廠家這個角度來看的。另一方面,對比的時間點也有不同,說暴跌是以2007年最高峰時作為比較,而說漲價大部分是以年初這個時間點作為參照。”
然而,喊漲和唱衰背后也不排除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上述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或者是炒家,都盼望價格能夠進一步走高,從而獲得更多利益,沒有人愿意最后一棒砸在自己手里;唱衰者也可能有紅木家具價格暴跌后大舉“殺入”的動機。
實際上,在大涌鎮已經有聽說紅木家具暴跌而前來“抄底”的買家。在該鎮旗峰路的一家店里,一位湖北隨州男子正在打聽目前紅木家具的價格,以期“暴跌”后低價買入。
“搞紅木就像炒股票。”盛世明雅紅木館陳小姐告訴記者,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都有很大壓力。這種壓力源于無法捉摸的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