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不僅是中國經濟結構大轉型的時代,也是私人財富格局急劇變動的時代。2015年中國的家庭財富總值將達3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高的國家,而通貨膨脹、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理財服務、經濟周期等詞語也將越來越頻繁地進入普通人的生活,“財富管理”這一在歐美福利國家似乎專屬于高凈資產人群的名詞,將可能成為未來十年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題詞。
通過對多家中資銀行及其理財師的調研,我們認為,中國巨大的私人理財市場中,中端群體將是本土金融機構未來的制高點和利潤發動機。在私人銀行領域,外資銀行由于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陷入客戶信任危機,中資銀行因經驗欠缺稍顯稚嫩,從而導致這一領域服務端與需求端脫節,在未來幾年內或將處于滯漲階段,高端財富管理領域成為難以企及的金礦。相比之下,未來十年中等收入群體對金融機構提供的全方位理財服務需求將空前旺盛,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中端理財市場。中資銀行如何依托自身的客戶優勢,利用外資在私人銀行領域的暫時停滯以及在中端市場的缺位之機,奠定自己在理財服務市場中的地位顯得尤為緊迫與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歐美傳統私人銀行始終將目標瞄準高凈資產人群,核心在于“二八”原則下這些客戶為其帶來的豐厚回報。而私人銀行高達35%的年均利潤率,是建基于較高頻度的“一對一”專業服務基礎上的。很顯然,如果中資銀行沿用這種模式服務于數量龐大的中端客戶群,則服務收益可能都難以覆蓋人力成本的投入,更遑論盈利了。因此,如何創新服務模式,分羹中端財富管理市場,是擺在中資銀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015年,中國的家庭財富總值將由現有水平增長111%至35萬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高的國家。
這是瑞信私人銀行日前發表的首份《全球財富報告》中的預測。在這份報告中,瑞信以2010年年中的數據為基礎,認為中國已是全球第三大財富來源地,家庭財富總值達16.5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54.6萬億美元及日本的21萬億美元,較歐洲最富裕的國家法國(12.1萬億美元)高出35%,幾乎等于印度的5倍。
這對中外資財富管理部門來說無疑是福音。同樣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10月27日,“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等目標。
隨著中國家庭財富的不斷膨脹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的持續擴大,未來十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價值點在中端市場。
中端:
未來制高點與利潤發動機
2011年,中國的私人財富將接近60萬億元,較2007年的36.1萬億元增長66.2%,年化增長率超過13%,高于同期GDP增幅。未來十年,作為中國社會的中堅,中等收入群體面臨通貨膨脹及養老等一系列壓力,對金融機構提供的全方位理財服務需求空前旺盛。因此,與歐美等國銀行理財業務利潤來源主要集中于私人銀行業務不同,國內理財業務的利潤爆發點將集中在中端客戶。
中端理財將成主流
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個人總體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而到2011年將接近60萬億元,較2007年的36.1萬億元增長66.2%,年化增長率超過13%,高于同期中國的GDP增幅(圖1)。
即使是在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中,全球私人財富急劇縮水的大環境,也未能阻止中國私人財富的增長步伐。美林全球財富管理(Merrill Lynch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與凱捷顧問公司(Capgemini)聯合發布的《2010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全球超富裕人士(持有金融資產逾3000萬美元,其中不包括主要居所、收藏品、消費性產品與耐用品)的財富在2008年遭遇24%的巨額損失,而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同比2007年末增加約5%,達38萬億元。其中,資本市場產品市值萎縮了50%左右;投資性房地產市場銷量增速放緩,但總體市場容量仍在不斷擴大,加之房地產價格變化幅度不大,總體凈值仍增加了13%左右;現金和存款是增長最快的資產種類,同比2007年增加了25%。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