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端:客戶培育仍需時日
目前,中國的高凈資產人士中僅約5%是中外資私人銀行的客戶,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習慣自行打理投資,風險偏好保守,資產配置也相對簡單。這一方面昭示了私人銀行業務的巨大發展空間,同時也意味著市場培育任重道遠。
私人銀行是指以財富管理為核心,面向高凈資產客戶所提供的頂級專業化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目前已在中國展業的外資銀行一般均擁有私人銀行部,且其中一些僅開展私人銀行業務。
中國高凈資產群體大多是在改革開放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富人,主要集中于私人企業主,地域特征顯著。“70%左右是私營企業主;其次是專業投資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了私人財富的大幅增長,但占比較少;排名第三的則是最近二三十年成長起來的職業經理人、企業高管和專業人士。另有少數的高凈值人群則是全職太太、退休人士、演藝明星和體育明星等。”據貝恩公司大中華區金融業務主席莊瑞豪介紹,總體來講,中國的富裕人士以可投資資產在5000萬元以下的個人為主,可投資資產在1億元以上的個人仍屬鳳毛麟角,企業主占了這部分超高凈值人群的大多數(圖5)。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依托專業機構理財方式不同,這些第一代富人更傾向于親自操作,或在信任的人管理下將個人財富投向國內的股市、房地產、基金等自己比較熟悉的領域。《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自2007年起,一些中資和外資銀行就已經開始在國內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嘗試,但該業務在富裕人士中的滲透率仍然很低。中國高凈值人群中約60%選擇由自己或家人管理自身的投資資產;他們選擇的第二大理財渠道則是商業銀行的普通理財服務(約20%);私人銀行在近兩年快速發展,但其客戶相對來說仍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約5%),尚未超越普通理財服務(圖6)。
在風險偏好方面,由于受制于自身認識、資本市場欠完善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國內財富所有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明顯弱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富人群體。歐美發達國家財富擁有者對股票等高風險金融工具鐘愛有加。《2010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隨著經濟的復蘇,歐洲富裕人士的持股比重由2008年的21%升至2009年的26%;隨著股市上漲,偏愛股票的北美富裕人士持股比重也由2008年的34%升至2009年的36%,遠遠超越29%的全球平均持股水平。貝恩的調查結果則顯示,中國高凈值人群對個人可投資資產的風險偏好以中等風險和保守居多(約80%)。次貸危機之后,他們對市場的風險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更深刻的考慮,45-55%左右的中低風險投資者會更趨于保守,從而紛紛轉投低風險性、高流動性的投資,甚至撤資變現(圖7)。莊瑞豪稱,由于受制于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相關法規管制、習慣等因素,中國私人財富目前的金融資產配置較為簡單,大部分是以現金形式存在,不能積極生財。
此外,由于股票良好的流動性,中國富人對股票也開始表示出一定程度的青睞;房地產也是他們的主要投資工具。中國的富人在商品、藝術品等領域的投資所占比重較少,首先因為這類投資等專業性較強,對于大多親自“操刀”的富人們來說,進入門檻較高。在歐美等成熟市場,高凈資產人士的另類投資比例平均達10-20%,中國由于市場環境不同,只有具備相關金融知識和背景、有投資渠道的人才會參與另類投資,因此另類投資在其可投資資產中所占比重很小。其次,由于受到金融業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目前的投資工具相對較少且欠完善,客觀上限制了投資者可選擇的對象。最后,保險、債券等投資品種在中國相對其他金融工具收益不高,也難以激起富人群體的投資欲望,所占比重一直不高。
同時,由于中國對資本項下的外匯進行嚴格管制,使得富裕人士幾乎難以投資境外資產。莊瑞豪稱,中國富裕人士目前90%的投資都在國內,這與歐美發達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除拉丁美洲外,2009年全球富裕人士的區外配置比例整體上升。歐洲富裕人士在歐洲以外的投資配置比例較2008年升6%,達到41%;北美地區富人區內配置比例降低5%至76%;在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富裕人士亦將目光投向區外,區內投資所占比重下降4%至54%。”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