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跑量”盈利卻難
眼下,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銀行信用卡的代辦攤位。起步相對較晚的交通銀行 、浦發銀行 、中信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和深圳平安銀行等正在竭盡全力拓展這一市場,而已具備了領先優勢的招商銀行 等也沒有放棄爭奪。一場近乎“殘酷”的商業競爭,正在各家銀行之間白熱化地展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大型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中心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多數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處于虧損狀態,“發一張卡,虧一張”,但大家還是不愿意停下來,為的就是“跑馬圈地”,等將來“蛋糕”做大了,扭虧為盈自然不在話下。
業內曾有一種說法,信用卡的發卡量至少得達到300萬張,才能實現盈虧平衡。然而人們發現,近年來在內地這一參考數據正成幾何級數增長。據了解,交通銀行的發卡量已經超過了600萬張,但依然沒有實現盈利。于是,業內又改口流傳另一種說法:“5年持平,8年盈利”。
上述信用卡中心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她告訴記者,銀行發行信用卡的收入來源主要由3部分組成:一是年費,二是取現或分期還款的利息,三是商戶返還的手續費。“而恰恰這3樣在內地都行不通”。該人士表示:“在內地,首先年費部分等于是免的,根本收不到錢;其次,中國人的消費習慣讓大家總是選擇免息期過后的一次性還款,這使得銀行收不到循環利息;第三,商戶返還的手續費相對海外偏低。”所有這些現狀都增加了內地市場信用卡業務的盈利難度。
深圳平安銀行信用卡市場企劃部的劉宏則告訴記者,究竟要發多少張信用卡才能盈利,這與各銀行的自身狀況有關,不可一概而論,其中“活卡率”非常關鍵。他抱怨說,有好多人辦了信用卡卻從來不用,這樣增加了發卡銀行的成本。
要做就做“卡通”族
如果你正為玩不轉手上的信用卡而郁悶,下面的“卡通”高手心得也許能為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用信用卡帳單算賬
張先生在某網站做頻道主編。他剛工作時,因為自己的錢由自己做主,經常和朋友們出沒在酒吧、KTV,結果成了“月光族”。后來認識了一位心儀的女孩,為了追她更加入不敷出了,直到淪落到要向父母借外債。
張先生的父母教他用算賬來控制自己的收支平衡,張先生靈機一動:不如用信用卡來代替記賬。他去餐廳刷卡,買花刷卡,選購CD也刷卡,就是去超市買生活用品我還是照刷不誤。每月銀行都會給他寄一份月結單,上面詳細列出了他的每筆消費支出。如果這個月購買服裝超支了,那下個月就省著用一點;這個月省下幾百塊,那下個月就可以提前透支買一個MP3來獎勵自己。
沒想到,從此后他不但把女朋友籠絡得牢牢的,也不再伸手向父母借外債,每月還多出幾百塊可以靈活使用。而隨著信用卡消費越來越普及,相信今后他的賬目將算得更細致。
優惠折扣不用白不用
在外企做秘書工作的黃小姐,平日喜歡和好友一起逛街購物。雖然她每月薪水不菲,但對一線品牌只能遠遠觀望,就是二線品牌也常常只有等到歲末打折時才進行瘋狂大采購。為此,她一直在想怎樣才能少花錢又能買到名牌服裝和化妝品。
幸好這時她的一位姐妹向她推薦了一張女性信用卡,美容美發、服飾等都可以打折。在特別的專賣店買彩妝可以打9.5折;幾個她比較喜歡的服裝牌子的新產品也可以以8.8折的優惠價買下。黃小姐算了一筆帳:去年下半年,用卡消費了大約6000元,享受折扣后,實際上花費5200元不到,省了800多。
另外,黃小姐的信用卡還有“積分獎勵計劃”,她消費所積累的積分不但可以選擇兌換獎品又可以選擇抵扣年費。她拿著積累的積分,換到一大堆小禮物,讓她很開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