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私募債 漸成雞肋
上任伊始,郭樹清就把債券市場建設視為工作重點。
統計顯示,2011年共有282家企業在A股市場首發上市,220家企業實施股權再融資,全年股票融資5073億元。同期,上市公司債券融資1707.4億元。相對于股票直接融資,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明顯偏弱。
郭樹清公開表態,“大力推進債券市場改革。”由于歷史原因,債券市場長期處于割裂狀態。銀監會主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改委統轄非上市公司債券,證監會管理上市公司債券,債券市場多龍治水,異常混亂。市場熱盼,郭樹清新政能夠推動債市走向統一。但郭主席上任近一年以來,除了推動“私募債”登陸中國,對債券市場鮮有實質動作。
經過近半年的醞釀,今年6月首批24只中小企業私募發行完畢。統計顯示,目前國內私募債發行總額37.83億元,平均發行期限2.25年,票面利率9.08%。
按照國際通行模式,依照不同的風險控制原則,私募債收益波動極大,最高年化收益可以達到20%甚至更高。國內私募債整體收益水平偏低,缺乏對機構投資者足夠的吸引,按照首批私募債發行規模,單只券種募資額不足1億元。
雖然首批私募債得到市場的足夠關注,但隨后卻遭遇無人喝彩的尷尬。七八月中間私募債發行速率卻大大低于市場預期,兩個月僅僅發行了8只債券,平均收益率也降低至不足9%。
對于企業來說,發債融資成本遠高于銀行貸款,發行私募債需要付出一定的路演成本。發行私募債的融資成本,較發行信托產品等方式并沒有明顯優勢。對于債券的持有人來說,私募債雖然風險較低,但收益同樣較低,單只產品發行規模過低,私募債如同雞肋難以調動機構胃口。
7月退市制度 強拆B股
突如其來的退市風暴,讓脆弱的市場雪上加霜。7月受到退市新政影響,B股板塊、ST板塊、創業板股票接連雪崩,被稱為鉆石底的2132點終告失守。
6月29日,上海、深圳兩大交易所相繼發布《關于完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關于改進和完善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以下簡稱《退市方案》)。
新版《退市方案》指出:凈資產指標的退市期間由原定2年改為3年;同時增加因追溯重述導致凈資產為負、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將實施退市;特別規定,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面值等實施強制退市。
市場普遍認為新版《退市方案》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但《退市方案》卻將適用范圍擴大至B股板塊,遭到了市場的一致詬病。
退市新規一經出爐就在市場引起軒然大波。創業板股票全面暴跌,ST股更出現了單日“百股”跌停的慘烈狀況。
B股板塊更成為重災區,質地尚可的小家電生產企業閩燦坤B(200512.SZ)因為股價長期低于面值,成為所謂“退市第一股”。7月23日起,閩燦坤B股價連續8個交易日跌停,之后被迫實施緊急停牌,目前價格僅為0.45港幣,場內投資損失慘重。
面對政策突然轉向引發的B股大暴跌,市場人士疾呼對B股股票應區別對待。
8月4日,深交所做出回應,“鼓勵純B股公司通過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及縮股等方式,維持上市地位。”
8月轉融通 沽空潮涌
融資融券歷時兩年磨合,升級版“轉融通”終于出爐。
8月19日下午,證監會發布《轉融通業務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市場熱盼“轉融通”為股市輸血的同時,A股卻演化成了一股強勁的“沽空”風暴。
通俗地講,融資融券是券商將自有資金、股票,借給投資者進行買賣;轉融通則是以證券金融公司為中介機構,將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的資金、股票借出供應投資者買賣。
根據相關測算,證券金融公司是轉融通的業務主體。假設證券金融公司凈資產達到120億元,在發行次級債補充流動資本的前提下,最大可供融資融券余額接近1000億元。但實際借出金額上,借出資金規模可能僅僅為60億元。
60億元增量資金究竟能在市場掀起多大浪花?在轉融通實施節奏上,考慮到市場的承受力,監管層決定先實施融資,之后再擇機實施融券。轉融通雙向交易中,融券雖然尚未正式登場,就引起了市場的極度恐慌。
整個8月藍籌股股票群接連跳水,張裕、蘇寧電器、民生銀行等品種頻繁出現在融資賣空榜單中,部分投機性資金甚至通過主動打壓股票,沽空獲利。
目前A股市場沽空獲利的方式僅有兩種:首先就是通過股指期貨直接沽空指數;另外就是融券賣空股票。隨著二季度經濟形勢的迅速惡化,進出口等多項指標創出新低,投資者避險情緒顯著提升。
同時,整個8月黑天鵝事件接連爆發,張裕遭遇污染門、古井貢受累勾兌門,股價重挫。做空在A股市場還是個新鮮事物,缺乏足夠的政策監管,做空個股更可能因為投機性資金的惡意操作而擾亂市場。
9月維穩 2000點保衛戰
在外盤股市的強勁走高帶動下,9月第一個交易周,股市走出罕見的“紅色星期五”。上證綜合指數一度暴漲近百點,市場揣測十八大之前股市將走出維穩行情。
然而,股市噴發僅僅8個小時即告終結,9月11日起股市一路下挫,26日2000點整數關終告失守。1999.48點成為當天的最低點位。
回顧前9個月的行情,超級藍籌股成為砸盤的最大推手。工商銀行下跌9.83%、一汽轎車(000800.SZ)跌28%、武鋼股份(600005.SH)跌17%、蘇寧電器(002024.SH)跌26%,五朵金花除房地產因為樓市回暖表現略強外,其余全部凋零。
統計顯示,截至9月底,今年上證綜指下跌約8.7%,同期汽車制造指數下跌13%、石化行業指數下跌9.7%、銀行指數更是暴跌17%,投資者如果“響應號召”買入藍籌股,深度被套是大概率事件。
“十一”過后,十八大召開在即,“會維穩行情”果真能成為市場的救命稻草嗎?
統計中共十四大以來會議期間A股市場表現,股市多數以暴跌創新低收場。同時,歷史上歷次重大事件,諸如:香港、澳門回歸;全國召開兩會;奧運會……股市大多以深幅調整做出回應。
股市運行有其資深規律,宏觀經濟走軟,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股市恰恰成為了宏觀經濟晴雨表的體現。
業內現在一致的看法是期待宏觀經濟形勢的轉向,等待進一步經濟刺激計劃給股市帶來轉機。在這個過程中,持幣等待是最安全的投資邏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