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不少企業家交談過,發現在企業經營的最初期,重要的問題都來自于外部,比如,與誰競爭,如何競爭等等。而隨著企業的規模逐漸做大,業務越來越穩定,他們往往就要追問自己的內心了。問題開始從“術”上升為“道”,關心起“自己是誰?企業是誰?為什么要做企業?每天在為誰而忙碌?忙碌的目標又在哪里?”凡此種種,每一個問題都關乎人生的本源問題。
其實,不僅是企業家,幾乎所有的管理者、甚至普通人都會面臨著類似的拷問。除非這個人是沒有愿景的“混混”,否則就一定無法回避這樣的問答。很多人看上去死水微瀾,但在內心深處,卻無時無刻不涌動著驚天的波瀾。
非價值觀不能傳承
心靈問題是重要的,其核心所在是“價值觀”,主要是兩大問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基于對這兩個基本問題的考量權衡,人方知為人處世之道。而企業家或領導者也才能看清自己的內心,并由此確定組織的去向,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自己與外部事物的關系。
2010年3月,我訪問了日本著名的野村綜合研究所,有五位專家與我先后進行了交流。在很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之后,他們也向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中國這些年有很多企業做得不錯,請問寧教授,有什么好的價值觀(value)可以與我們分享?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對我而言卻難得要死。為什么?因為我們很少有企業能夠提供這樣的價值觀“案例”,也因為我自己研究企業問題雖然用功,卻也很少把價值觀這樣“虛”的問題當成一回事來考慮。這個問題后來困惑了我好久。我突然意識到,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是我們活得雖然很忙、但內心很累的根本原因。我們每天都很忙碌,但我們不充實,我們在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并不快樂。一句話,我們活得不明白。
人人都需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而對于組織的領導者,建立一個既服務于自己、又服務于組織的價值觀格外難。只有具備適合于自己價值觀的心靈,才是充實的心靈,才能夠在企業遇到危機、或是需要重大決策的時候,恰當地行動,做出抉擇。就我對于一些較為成功的企業家的了解,他們內心的那種壓力感,其沉重程度實在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而只有首先解決好自己心靈問題的領導者,才能夠堅定地引領企業走向遠方。這個關口實際上攔住了很多人。他們無法率領企業再上一個臺階,在根本上就在于心靈的境界不夠。
我曾遇到過兩種企業家,并堅信他們無法走得遠、走得久。第一種人選擇逃避,用句時髦的話叫做“小富即安”,高爾夫球場上常常見到這種人;第二種人則是過分依賴于外人(包括所謂專家)的意見,依賴心靈雞湯,他們的內心不夠清晰、果決和堅忍。
前段時間,豐田出現“召回事件”,沸沸揚揚。我重讀豐田的發展史,回顧豐田佐吉、豐田喜一郎、豐田利三郎和豐田英二們的舊事,深刻體會到豐田能夠成就百年事業的基因是什么。豐田的核心是它的價值觀。今天,人們大都知道豐田公司是做汽車的,但豐田公司屹立在世界企業之林的標志性事件,卻與汽車無關,而是將近80年前在紡織機械領域與一家英國領袖級企業所簽訂的生產許可協議。
英國當時是世界織機生產領域的霸主,豐田佐吉用了30多年的時間,讓自己的織機獲得了英國人的膜拜,其間的起伏波折,慘淡時光,沒有堅定的價值觀做基礎,無法度過。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基因,在后來的豐田公司里一直被傳承。即使在大野耐一這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身上,也可以看到豐田價值觀的力量,看到豐田基因的影子。對此,我總結為一句話“非價值觀不能傳承”。中國的家族企業,目前正在開始進入第一代到第二代的傳承高峰期,我對不少創業者都講過這句話,不知自己是否把話說明白了,不知他們是否真的聽懂了。
被野村的專家提問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著有關價值觀的問題,但不得要領。后來,我在臺灣做演講,把這個困惑提給了來自于兩岸的企業家。我說,中國人講求安身立命,F在,我們富裕了,我們可以安身了,我們需要考慮立命了,可“命”究竟是什么,命在哪里,不知誰能告訴我,我求教于大家。沒有人能夠告訴我。不過,我看得出:大家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大家很熱烈地附和著我的疑問。
上市就像一把“青龍偃月刀”
價值觀重要嗎?在我看,相當重要,它是指導企業發展、把握企業發展節奏最關鍵的東西。比如,最近有太多企業家面臨著上市的誘惑,也有一些企業因為經不住誘惑而喪失了自己多年努力的成果。當然,企業家獲得了一定的金錢,但事后他們終于看清了,金錢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而其相當一部分企業也并不缺錢。這些企業家之所以內心受到極大的刺激和誘惑,是因為看到了過去和自己一樣的兄弟公司變成了上市公司,一下得到了60倍的P/E(市盈率),它的老板也因此身價翻了多少倍。不少人焦慮于此,內心里的兩個聲音就會爭吵、沖突,最后經不起誘惑而“失身”。我覺得這是缺乏價值觀、或者是價值觀不夠堅定的結果。
我曾經很深入地研究過幾家企業。我以為它們根本不需要上市。首先,它是一個地方性品牌,在地方的影響力非常好,而現階段企業還缺乏變成全國性品牌,或擴展經營鏈條以及產品線的機會和可能性。第二,企業不僅不需要資金,而且現有的盈利就無法找到更有利的投資方向,再吸引股東進來,本質上是增加了參與分紅的人員。然而,這樣的企業為什么會被上市這件事所困擾呢,本質上是沒有“定力”,沒有一個清晰的價值觀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地判斷問題,按照自己的路數和節奏來把握企業的發展,而不受外界的鼓噪。
看企業的視角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家的視角;另一種是資本家的視角。企業家的視角是從小看到大;而資本家的視角則是從大看到小。具體來說,企業家創辦一個企業總是從小把企業一點點帶大,比如做超市的,都是先從一家店開始,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經驗,然后再5家、10家、30家、50家,一點點地擴展。而擴展的節奏是看有自己的管理能力、人才儲備等等因素能夠支撐企業的發展。
資本家看企業固然也會看到經營管理的方面,但它更關注的是資本的回報率,特別是那些財務投資者,或者是打著“戰略投資者”旗號的財務投資者,他們關注的就是在自己退出之前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增值程度,至于企業一下子從30家變成100家之后,企業還能不能長期有效地經營,則對于他們來說,基本不在考慮的范圍。即使是個亂攤子,企業家也不能撤出,于是,上市便成為資本家鼓噪企業家為自己創造財富的一個噱頭。
我常常打比方說,上市就像一把“青龍偃月刀”,一定是個利器,關鍵就看你的臂力有多大。那刀本身就100斤重,如果你的臂力只有30斤,你趁早不要動這個念頭,那不是你的兵器,你的任務是趕緊增加臂力,練好內功。如果你的臂力可以舉起100斤重的家伙,你可以考慮耍耍這把刀。但這又分兩種情況:第一是使刀人不僅可以提起刀,還可以自如地耍;而另外一種則是耍刀人的力量剛足以把刀轉起來,但還不能自如地來運刀,只能借助于慣性,順著刀的揮動方向借力打力,這就不叫自如。
前一種情況就是企業家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處理上市后的企業,而后一種則是企業家要按照資本家的路數來運營企業。毫無疑問,后一種情況,企業因為上市而陷入危機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企業的并購活動其實與上市也是一樣的,都是在“一”的基礎上做增量,做好了,是“一加一大于二”,做不好就是“一加一小于一”。而堅守住企業發展的底線,在大策略上伺機而動,則非要有價值觀做支撐不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