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就是投人
從湖南大學外語系到英語教師,從社科院新聞系研究生到新華社記者,從赴美留學到如今的風險投資家,熊曉鴿這一路可謂是拐點重重,但是他總能適時放棄,適時轉身,而干得時間最長,也最令他感興趣的便是風險投資。
更幸運的是,將他帶入這扇門的不是別人,正是IDG董事長麥戈文,“如果沒有麥先生,我不知道現在會從事什么行業。”那還是他當記者的時候,因榮毅仁到美國訪問,熊曉鴿有幸成為榮毅仁和麥戈文先生之間的翻譯,他們就這樣認識了。
而在記者工作其間,他也結識了不少風險投資商,對于行業脈絡有著很深的認識,再加上好友的“慫恿”,他終于給麥戈文先生寫了封信,就這樣,1991年,熊曉鴿告別了新聞生涯,來到了IDG,開始了全新的挑戰。
隨后,1993年,代表IDG集團投資2000萬美元與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國第一家合資技術風險公司;1998年,又代表IDG集團策劃與中國科技部建立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承諾在7年內向中國的技術產業提供10億美元的創業基金……
一步一步,熊曉鴿已經深深愛上了風險投資,“你永遠需要學習下一個市場、機會和團隊”,帶著饑渴的思想,熊曉鴿在IDG一干就是18年,其間,吸引他的應該不僅僅是工作的意義,更是“趕上了IT和互聯網的時代,同時擁有了中國這個大市場。”
搜狐、騰訊、百度、3721、攜程、當當網上書店、易趣、攜程、慧聰國際、金融界等一批企業,紛紛被熊曉鴿點中,在他看來,“風投在互聯網領域永遠都能找到機會,畢竟中國是網民最多的國家。”
所以,對于互聯網,他仍舊保持著一如既往的激情。簡單來看,美國2.1億人的互聯網用戶占據美國總人口71%,而中國4億人左右的互聯網人數僅占Cye.com.cn中國人口的30%左右,其發展空間可見一般。同時,中移動的手機用戶在7億人左右,已經相當于美國總人口的兩倍多,試想一下,一個公司的用戶數就能超過美國總人口的兩倍,移動互聯網的市場蛋糕能不大嗎?
除了互聯網之外,諸如如家快捷酒店、漢庭快捷酒店等消費升級類企業,他也參與了第一輪融資,在熊曉鴿的世界里,投資更重要的是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