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到本世紀之初,為中國經濟帶來強勁增長的多層次中國制造,也為環境制造了巨大污染。盡管此前中國政府也在積極倡導環境保護,制定了若干政策規定,民間亦有綠色環保組織主動地推進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種種公益活動,但是,在當時,這種對環境保護有著自覺意識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在這樣一個沒有主動意識的被動市場中,或者說,在一個看去有著很好的市場愿景,但尚未形成起碼的市場氣候群的本世紀初,青云創投提出將國際VC成熟的投資盈利模式嫁接到中國環境保護Cye.com.cn領域,用風險投資的方法來做清潔技術投資的理念,無疑是一個創新,但同時也是對他們自己最大的挑戰。在這條具有高位市場風險的路上,他們走得非常辛苦。用葉東自己的話講:“只要是沒有人做的事情,肯定做起來不容易。這就如同路邊樹上長的李子,如果不酸的話,早就被人摘走了。我們的這個理念看去簡單,實際上,生發出的命題是深遠的:如何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使之成為融為一體的風險投資基金管理的商業模式。”
一打開青云創投的網站,就能看見四個大字躍然而現:“利成于益”。這是青云創投在創新實踐中提煉成的理念。在他們看來,“利”是小到一個個體經營者的商業服務,大到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之必需。無論是可計算的經濟之利,還是不可估量的榮譽之利,都是人們追逐的目標,而“益”是做善事,做有益于人類的好事。葉東這樣解釋說:“不論是為了做好事而獲利,還是獲利而后做好事,其結果都是一樣的,你的利一定要來自Cye.com.cn于你對環境、對社會做的有用的事情中。我們就是要通過一種商業的方式,在做好事的同時,賺更多的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因為從國際投資的成功經驗看,從更高層面看,投資清潔技術領域可以帶來比其他領域更大的利益。但是,在逐利過程中,必須能夠滿足非逐利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樣,才能反過來在追求‘益’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也就是說,從‘利’接觸了‘益’,從‘益’中獲得了更大的‘利’。”
作為中國第一支環境基金,青云創投7年來投資的多個成功案例就實證了“利成于益”。
青云創投在2001年啟動中國環境基金2002的時候,既沒有自己的成功的案例,也沒有他人的前車可鑒,因此,在基金募集的當時,找不到太多的對這個事情感興趣的投資者。但即便如此,他們的投資理念,他們的清華背景,他們對環境投資的認知,他們的管理團隊,仍舊吸引和打動了對環境、對資源保護有主動覺悟的投資人。
為了實現青云創投的投資理念和商業盈利模式,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和香港LESS公司一道,在全國各地一個一個地看項目,包括上海的垃圾填埋場,深圳的污水處理廠,河北的污泥處理廠等等。在2001年到2003年間,他們的考察歷程從污水處理、大氣處理、固廢棄物處理逐步走向節能、可再生能源和更廣泛的清潔技術領域。在這過程中,他們與投資人之間彼此加深了了解,在“利成于益”的理念下,慢慢形成了清晰的贏利模式。2002年完成了中國環境基金2002的1300萬美元的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