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爾,半路殺出的攪局者
而這恰恰給了阿克塞爾最好的機會。在此前的10年里,盡管它曾經做過大量極為成功的投資行為,但最近并無什么大的建樹。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阿克塞爾對電子通信和軟件方面一些企業的大規模投資(例如Uunet,Macromedia,RealNetworks和 Veritas等公司),獲利頗豐,公司的名號漸漸走紅。此時,互聯網行業機遇再現,但與硅谷中幾乎所有其他主要風險投資公司一樣,阿克塞爾還沒有在一個重要的消費者網絡上賺到大錢。要想在短時間內取得豐厚收益的機會十分渺茫,而賺取巨額回報的預期看起來也是前途未卜。在阿克塞爾的合伙人中,正抽資準備退出的包括公司最有名望的投資方——哈佛大學捐贈基金。阿克塞爾最知名的合伙人吉姆·布萊耶十分擔心這個顯赫一時的公司的前景,因此他和他的職員們都在尋求有革命性意義的投資項目,從而復興阿克塞爾的名望和公信力。凱文·埃法西是阿克塞爾的一名資深合伙人,布萊耶委托他辦的事,是出去找新創立的、擁有極大發展潛力的公司。那段時間埃法西對社交網絡領域很感興趣,并和公司的同事討論過這一領域的公司,而在 2004年12月,一個實習員工也向埃法西介紹過Facebook。
曾經社交網絡名聲不佳。眾所周知,這一類網站都含有色情內容,會員們粗野、無秩序。但當埃法西登錄Facebook時,這個網站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解釋說:“從本質上看,Facebook不是娛樂網站,其背景十分清晰,就在你的大學里,方便實用。”并且大學生對營銷者來說是一個寶貴群落。人們一生中關鍵性的購買習慣都是在這個階段成形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個銀行賬戶、甚至第一輛車。“但你在讀大學時,營銷方沒有辦法接觸到你,而Facebook似乎擁有一個可以接觸到學生的方式。”
因此,埃法西繼續仔細了解了Facebook驚人的發展速度。當他聽說Facebook正在籌集資金,就非要與Facebook的經營者們會面不可。盡管起初嘗試用各種方法聯系Facebook,不過埃法西都未能如愿。不只是由于當時硅谷中有謠傳稱阿克塞爾已經失去了好運氣,更是因為那段時間,扎克伯格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潛在的投資方《華盛頓郵報》上。
不過埃法西不是個輕易放棄的人。2005年4月1日,埃法西最終決定干脆自己主動去 Facebook的辦公室。埃法西要使用什么辦法來使Facebook接受阿克塞爾合伙公司的注資?他決定迅速向Facebook遞交一份交易計劃書。埃法西草擬了條款書,對Facebook的投資估價與《華盛頓郵報》做出的估價一樣,但注資會稍微多點。當晚就把計劃書發給了Facebook。出這樣的高價有一定的風險,但他想用價格打動Facebook。那天深夜,帕克回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他,感謝他的厚愛,并表示將按原計劃與《華盛頓郵報》合作。實際上,阿克塞爾對Facebook如此感興趣,使帕克感到興奮,這使得他可以試探其他仍在競爭隊伍中的風險投資公司,也許Facebook根本不用和《華盛頓郵報》交易。第二天早晨,他與德豐杰公司(世界知名風險投資公司)的蒂姆·德瑞普商談,蒂姆表示愿意出與阿克塞爾一樣的條件。帕克在開完會幾分鐘后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埃法西。埃法西暗示說他也許能夠出更高價,并隨口說了幾個數目。最終,條款說明書上面顯示的是投資前8700萬美元的估價,投資額為1270萬,這將使得注資后的公司市值為1億美元。帕克不得不有些驚訝地表示這值得考慮。至此阿克塞爾基本上為 Facebook同樣的股份提出了兩倍于《華盛頓郵報》的報價。
但要做出決定仍不輕松。原因之一是雖然未簽署任何文件,扎克伯格曾經在較低價格與格雷厄姆達成了一個買賣協議,再加上格雷厄姆對公司絕對信賴,他容許扎克伯格和帕克放手去做很多事情。但如果阿克塞爾合伙注資進來,該公司將會插手很多事務,這意味著Facebook會少一些自由度,但它的加盟也可能會帶來硅谷的人才和關系網。不過帕克并不認為一定要與《華盛頓郵報》這個非風險投資的投資方交易,而他們之中最有經驗的馬特·科勒也強烈建議應該盡量籌集資金。天平由此向阿克塞爾傾斜。同時蒂姆·德瑞普和其他風險投資公司都不愿跟風阿克塞爾報出天價。所以眼前的形勢就是在《華盛頓郵報》和阿克塞爾中二選一。
道德VS資金,Facebook的最終抉擇
后來,在正式作出選擇之前,扎克伯格痛哭過一次,他給格雷厄姆打了電話,表示自從大家商定出條款之后,一直都沒有正面交流過;而在那之后,阿克塞爾提出了一個高得多的競價,這讓他不得不面臨一個道德兩難的局面。而此時的格雷厄姆也已經聽說了Facebook與阿克塞爾接觸的事,所以他對此并不感到驚訝。布萊耶甚至打電話給格雷厄姆,建議他們一起注資Facebook,不過格雷厄姆拒絕了這個提議。盡管他對聽到的消息感到失望,但他也有一些感動。格雷厄姆認為對于一個20歲的小伙子來說,他打電話來并不是告訴自己他準備接受其他公司的投資,而是與他進行商量,這已經讓他覺得欣慰。同時,對于一個剛成立的小公司,《華盛頓郵報》第一次提出的競價已經非常高了,他覺得自己找不到支持的理由來決定提出更高的競價。而且格雷厄姆認為,接下來,不論《華盛頓郵報》出什么價,阿克塞爾只會出得更高。
因此慎重的考慮與溝通之后,扎克伯格選擇了阿克塞爾,因為這筆錢可以預防Facebook出現赤字或被迫向外借款。不過他希望坐在Facebook董事會的人是布萊耶,而非埃法西,因為他在公司并不是資深合伙人,也缺乏經驗,從來沒有當過董事。此外,帕克進一步鞏固了公司結構,保證扎克伯格控制兩個董事會席位,而他占據另一個。這意味著就算布萊耶和泰爾都加入了董事會,扎克伯格和他兩人仍將控制5個董事席位中的3席,占表決的多數席位。這一套復雜的安排,把他們的股票所有權和董事會席位聯系起來,扎克伯格就不太可能失去對自己公司的控制。布萊耶決定接受這些條件,但他要求作為交易的一部分,他拿自己的錢再投資100萬美元給Facebook。對于投資之前Facebook8700萬美元的估價,布萊耶毫無掩飾地表示:“我當時知道這競價太高,但有時,達成一個交易需要付出這種代價。”阿克塞爾將要正式注資Facebook。
最終,Facebook擁有了大量資金,并可以建造出一些實質性的東西。不久之后,服務器搭建串聯完成,真正的成長由此逐漸起步。
(本文摘編自《Facebook效應》,華文出版社出版)
(本文來源:商業價值 作者:馮翀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