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涉及PE業態,我將在另一個話題“投資業業態”里詳述。此處給出結論,三種投資人要坑創業者:
1、產業基金,如一些網游公司所成立的基金;
收購同行,因為不是拿去上市,無法享受資本溢價,所以產業基金給出的價碼往往低得可怕。比如互聯網產業,一家游戲研發企業,財務PE來投,往往8倍以上(感謝博瑞收購夢工廠制定了行業底線,我們投資人可是很郁悶),而產業基金來收,5倍以內不說,分期付款不說,還拿走企業產品全球代理權。
扼殺同行,微博上的創業者多為互聯網行業,產業基金收下的團隊的歷程,想必不用多說。兼而有之者也不再費言。
總之,產業基金的錢,拿著絕對比財務PE難受得多,被坑的幾率也大大增加。
2、層級過分森嚴的大型基金,考慮同業面子就不點名了;
這個最具欺騙性,我就多說幾句。很多年輕的創業者認為,投資人越大越靠譜,看到那些之前投資過上市網游公司的的大機構,就心生仰慕。其實不然,有統計證明,此類機構的投資上市比,遠低于中小投資機構。
究其原因,不妨打個比方:一個老師教60個學生的班,和一個老師教5個學生的班,哪個班教出來的學生能力更強?大投資機構的模式,是博概率,重投前輕投后?错椖康臅r候眼光苛刻,一旦決定投資,撒手不再管--也管不過來,微博特別活躍的某張姓投資人自己聲稱一年看幾百個項目,怎么管后期?
但企業上市,投資只是其中非常初步的一步。
有好的業務,有錢,離上市其實還很遠。股權架構、稅務安排、關聯交易、股東身份、二輪融資可行性、企業管控、法律瑕疵、或有事項……這些上市時會被刨根問底的問題,在初期解決代價很小,到后期甚至可能無法解決。創業者是肯定不懂的,要靠投資人。加之大投資機構,決策層與操作層離得太遠,溝通效率低下,權責不明,導致問題頻發。創業者對談的基金代表人,名片頭銜動不動就是經理(PM)、董事(DM)、助理(VP),以為很牛很高端。其實真相不是這樣。
透露個行業小秘密,大多數時候,經理就是入行2年以內的學徒,負責寫報告跑腿,類似餐館的跑堂;董事一般入行3-5年,有一定專業能力,可以帶隊,但不能決策,類似你吃飯發現湯里有蒼蠅后叫出來應付你的“大堂經理”;助理,一般是區域合伙人的副手,有一定話語權,但同樣,沒有決策權。真正有Cye.com.cn決策權的人,肯定都是合伙人(GP),這個頭銜不敢隨便亂印的。不過大機構的合伙人,一般只在投資額超過1億人民幣或最后簽署投資協議的時候才可能出現。像互聯網這種投資千萬級的項目,很難見到大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