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錢&閉嘴!
這批創業者在早年或多或少被資本傷害過。劉磊1999年就開始從事電子商務,前幾輪互聯網起落他多次尋求融資,但被資本冷眼對待。電商天天網CEO鞠傳國回憶,“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自力更生。”之前也曾找過投資,但早幾年投資人看不上,直到2008年環境才有所變化,但最早幾家投資者因為條件太苛刻而談不攏,第一輪融資三年之后的2011年,才開始進行第二輪融資。就連如今的互聯網大佬,奇虎360董事長周鴻回憶當年也會頗有微詞:“人家都投海歸,而我是土鱉。”
如果僅是情感上的傷害,雙方矛盾還不至于激化至此。由于早期獲得投資的創業者要么是第一次創業,要么對資本不夠了解,他們經常過于依賴資本對行業的判斷和資源。但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訴求大多是存在差異的。為了退出,投資人更愿意推動公司快速上市,但公司未必有負荷高速增長的能力。如果公司成功上市,大筆資金的進入還有可能將高速增長帶來的問題緩解;一旦行業局勢發生變化,或資本市場通路受阻,創業者輕則失去股權、重則被踢出創業團隊或公司倒閉。隨著創業者團隊的日益成熟,他們不會樂于將自己辛苦帶大的企業放在危險境地。
有創業者甚至責怪,自己本不應上市,是資本的蠱惑影響了他們既定的戰略。俏江南和鼎暉之爭,張蘭之悔就源于此。
現今這批創業者已經不再是若干年前那些僅有一紙商業計劃書就四處尋找投資的人。啟明創投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鄺子平深刻感受到了創業團隊的變化:首先,比如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不是新兵,要么有過創業經驗,要么曾在著名互聯網公司獨立運作過項目;其次,他們相比投資者,對所處的商業環境理解更為深刻;第三,他們曾經和投資者打過交道,對資本的要求更加務實。王小川也說:“如果錢不是稀缺資源,創業者就會更看重那些錢以外的價值,無非是兩方面—資源和條款。”
除了新興的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創業者更看重“資源”外,大部分創業者更看重“條款”。因為這些公司都是在做得非常優秀時才選擇融資,創業者本身就是最了解行業也最具行業資源的人,所以他們的核心要求就是讓資本“閉嘴”—不能干擾到他們在企業的運營。興長信達劉磊不相信資本許諾的“專業建議,客戶共享”等附加價值,他期望投資者“不會在公司面臨動蕩的時期跟他戰略思路不一致而亂指揮”。
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很具典型性,他說:“京東給出選擇權,你只能選擇投或不投,持有股份還是賣掉。我會告訴你京東怎么發展,有多少風險,成敗的結果怎樣。”
他還說,關于增長率是不是合理,三年后能不能達到400億元銷售額,“你問我,我怎么對你證明呢?你可以自己想啊,覺得我達不到就別投啊!”
在創業者與投資者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兩者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相應的,投資人應該如何看待創業者變化的需求要求,并適時調整投資策略與風格?創業者又怎么理性預期投資人角色與股份大小?兩位資深投資人給出的建議如下:
啟明創投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鄺子平說:關于天使投資的持股比例問題—如果天使是創業者之一,之前已經賺了第一桶金了,那么多占一些超過50%沒有問題。如果是創業者之外的天使,我覺得最多只能拿到30%。天使投資人的數量本身并不是決定性問題。如果有五個天使,最多有一個參與度高的天使就好了,另外四個不要管,如果三個天使都在董事會,這就不健康了。天使投資人應該在董事會等層面與創業者做交流,讓他們知道你是專業的,是可以共同走過五年八年的。
資深投資人吳舸認為,一般來說,一家創業公司從接受天使投資到VC再到PE,直至上市,每輪出讓股權20%到30%是比較合適的。盡量做到,三輪融資之后,公司上市之前,創業團隊還可以保證持股比例超過50%,保持對公司的控股權。“但這僅是理想狀態,實際操作中并不一定能保持創業者的絕對控股。這樣就需要在融資時進行一些約定,為未來的投資者預留出股份空間,同時也保證創業者的權益。”
他說,“最難處理的往往是天使投資階段,由于公司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大筆融資進來,投資者很難滿足僅有20%-30%的股份。此時可以通過業績對賭協議等方式作出股權約定,可以先行將股權給予投資者,當創業團隊達到預期后將股權贖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