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股市低迷、即使樓市不景氣、即使股市基金一片蕭條,融資有道的上市公司并“不差錢”,他們紛紛將“戰線”轉移到了理財產品上來。今年以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遠超往年,其購買總金額上也大幅提高。
同花順(300033.SZ)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11月28日,已有超過8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購買銀行或者信托理財產品的公告,購買金額從130萬到40億元不等。而在2008年,只有4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2009年也只有5家,2010年增加到了18家。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粗略估算,今年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總額已將近300億元,較去年增加了10多倍。
上市公司動輒幾億、幾十億元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在這個銀行“也差錢”的時代,顯得格外扎眼。
“上市公司利用投資者的資金大量購買理財產品一方面說明實體經濟收益率不令人滿意,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比例理財也違背了公司融資用于主營業務的本意,違背了投資者購買其股票進行股權投資的本意。” 信托資深人士劉擎說,“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近日講話中明確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更加充分地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第一條就是要拓展和完善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機制,股民投資股市顯然不是要變相儲蓄和買理財產品。”
邊“圈錢”邊“理財”
“新上市的公司由于高市盈率、高價發行,圈到的錢大大超過募資項目所需,而形成巨額資金沉淀所致;而上市較久的公司則可通過IPO、增發、發債等多種方式實現再融資。”西南某資深券商從業人士譚鑫告訴記者,“雖然融資再融資的資金按規定不能用于理財,但是募集資金的一步到位與投資項目的分期使用之間的時間差,讓眾多上市公司鉆了空子。”
2010年2月份才登陸中小板的漫步者(002351.SZ)上市之初計劃募資4.2億元,但實際募資達11.67億元,超募7.43億元。上市之后不到兩個月(2010年3月25日)該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兩個議案,置出資金2.19億元,償還銀行借款與委托貸款4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5000萬元,數項合計約3億元。而其今年擬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也達3億元。
海螺水泥(600585.SH)前腳發債融資,后腳購買理財產品的事實更讓人咂舌。
6月15日,海螺水泥在其公告中宣布豪擲40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其投資期限均在半年至一年。這也是截止到目前購買理財產品最大手筆。而在其宣布購買理財產品的前一天,該公司剛剛推出其另一大手筆“力作”,高達95億元的公司債。
“海螺水泥擬將95億元公司債券50%的募集資金用于償還商業銀行貸款,調整債務結構;剩余50%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改善公司資金狀況。”海螺水泥在其債券上市公告書中如此說道。
前腳發債融資,后腳購買理財產品,海螺水泥此舉引發了投資者的廣泛質疑。公司股價在公告當日(6月15日)即下跌2.72%,而當日滬市大盤上漲1.1%。“海螺水泥募集的資金一半用于償還商業銀行貸款、一半補充流動資金,由此來看其購買理財產品所謂的‘經營資金’很有可能是來自募集資金。”譚鑫向記者分析道。隨后記者致電海螺水泥董秘辦求證此事,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譚鑫告訴記者,目前上市公司常見的操作方式是,用募資置換前期投入的自有資金,或以補充流動資金為名,將募資變為自有資金,以躲避監管,之后投向理財產品市場,其實很多上市公司都在玩類似把戲。
譚鑫所言非虛,記者查閱相關公司公告發現,除漫步者、海螺水泥之外,天士力、江特電機、特變電工等多家上市公司均采用過類似的邊圈錢邊理財的手段。
眾多公司扎堆理財產品,公司債與理財產品之間的利差收益也是一大誘因。記者走訪成都多家商業銀行相關人士,獲悉,目前商業銀行為上市公司提供的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遠遠高于普通銀行一年期存款3.5%的利率。
以海螺水泥為例,其40億元公司債每年需支付利息約為2.08億元,而此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則有3.46億元,利差收益超過1個億。這意味著即使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不投在任何具體項目,就通過這種融資后購買理財產品的安排,也可坐享超過1.38億元的利差收益。
如此簡單的生財之道也難怪上市公司對其趨之若鶩,一些公司甚至借此為其財報“摻水”。最為典型的就是中衛國脈,由于重組不順,主營業務也一直萎靡不振,今年一季度虧損269.09萬元,而其半年報顯示的虧損額減為268.36萬元。也就是說,公司第二季度實現了扭虧,而其主要原因就是依靠理財的收益。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先后累計使用5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實現投資凈收益1117.14萬元。借助這些“不務正業”的投資,才使得公司的財報看起來不那么寒酸。實際上這并非該公司首次購買理財產品,2010年在虧損2000多萬元的情況下,就曾拿出近6億元購買理財產品,收益超過2000萬元。
“被理財”捧場關聯銀行
與上述公司積極主動的態度相比,一些公司則貌似“被”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TCL集團(000100.SZ)就是一例“疑似”的典型。11月18日,TCL集團公告稱,為了提高公司的資金收益率,公司擬利用閑置資金購買三個理財產品,累計12億元。上述三個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均是銀行承兌匯票的收益權,預期年化收益率在7%~8%。
表面來看這是一起正常的理財產品買賣,但里面卻大有文章。據TCL集團公告顯示,其購買的三份理財產品中有兩份和國開行有關:母公司斥資5億元購買國開銀行的“國開理財2011021號人民幣理財產品”;其旗下控股子公司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星光電)斥資2億元購買“國開理財2011022號人民幣理財計劃”。
此前,曾有媒體質疑,TCL集團此次購買理財產品或是為國開行“捧場”。但一直未得到該公司正面回應。日前,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就上述問題致電該公司董秘辦。
“是否為國開行‘捧場’,我并不清楚,但是我們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都是閑置資金。”該公司董秘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性工作人員說,“由于家電行業的季節性因素,使得我們有一定的剩余資金。我們雖然追求資金效益,但不會影響主業。”
TCL集團與國開行合作密切,在此前的2005年8月,TCL集團曾和國開行簽署了一份協議:國開行將在未來5年內為TCL集團的包括多媒體、移動通信等多個項目提供80億元的貸款。到了2010年10月,包括國開行在內的五大銀行與華星光電簽署貸款合同,五大銀行將為華星光電提供總額度為12.8億美元貸款。今年半年報顯示,國開行位于TCL集團“前五名長期借款”的貸款單位第一位。
與TCL集團類似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比如兆馳股份(002429.SZ),記者查閱該公司公告發現在其已購買的10份理財產品中,8份來自建行,其中4份來自建行南昌分行。其在6月份的一份調整募集資金專戶的公告格外引人注目:將中行深圳上步支行的賬戶銷戶,資金轉入建行南昌火車站支行。顯然該公司對于自己的第三方監管銀行相當“捧場”。
另外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曾指定在兩家特定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這兩家銀行是我們定期存款存儲銀行,關系一直比較好。今年銀行存款指標壓力很大,這兩家銀行要我們幫一下忙。”該公司董秘像記者透露道,“較之存款,理財產品收益比較高,且沒什么風險,因此就順水推舟把定期存款直接轉為購買理財產品了。”
有專業人士分析稱,今年銀行存款指標壓力很大,理財產品逐漸演變成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
陜鼓動力是一個上市僅一年多的公司,截止到目前,其以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金額達到了13億元,相當于其IPO募集資金凈額為16.18億元的近八成。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陜鼓動力(601369.SH)董秘蔡元明時,甚至也被其疑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推銷員。對于上市公司扎堆理財現象,清華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朱武祥認為,一方面,上市公司現金流比較充裕,正面的主營業務又進入階段性或者周期性的低迷,投資一些短期理財產品可以理解。但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沖擊,使得實體經濟空心化。
信托資深人士劉擎建言,應推動政策規范上市公司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或非主營投資的比例。尤其對于大規模增發和發行債券進行募資后的資金用途,應進行嚴厲的監管,如果沒有明確募投方向或違規使用,應進行處罰,并對投資者承擔違約責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