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并不透明,我們投資下去,絕不是一個開心的過程。如果說哪個投資人每天過得很開心,游山玩水,悠哉悠哉。這不是投資圈的生活。”達晨創投合伙人、達晨文旅基金管理公司執行總裁趙小兵在接受《經理人》采訪時,坦言作為圈內人的忐忑之情。
從2007年~2011年,相對于其他行業,總體上VC/PE對文化創意領域投資熱度居于中游水平。真正往里面投錢時,即便如趙小兵這般資深的投資人,依舊是如履薄冰心懷忐忑。
作為文化領域最活躍的融資力量,風險投資出于對文化行業過去野蠻生長的顧慮,在項目選擇上保持一貫的慎之又慎。項目價值、團隊實力、危險因素……無一不是投資的風險與挑戰,非常考驗投資人的眼力與判斷。
“文化產品收入的不確定性、收入的可持續性,這個是我最擔心的。我們盡量避免投產品型的公司,希望能投一些平臺型的公司。很遺憾,很多文化行業都是產品型的公司。”趙小兵的擔憂,從側面說明另一個問題,創投基金運作文化企業,遵循謹慎的投資邏輯。
遴選有價值的項目
物色一個真正的好項目是投資的第一步。投資人往往要做充分的調查,進行長期的跟蹤,才能確定企業的真實價值。
華商報是基石創投早期投資的成功案例。負責案例運作的基石創投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林凌告訴《經理人》,從最初確立投資意向到2005年實現投資,由于中間的不確定因素,僅跟蹤這家企業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基石主要考察什么?
林凌以華商報為例,說明投資文化傳媒的考量標準。
一看區位。《華商報》歸屬陜西僑聯,作為一份綜合類城市生活報,與當地的省報、市報相比,華商報并沒有太多競爭對手。
二看機制。2005年基石創投投資之前,華商報早已實現了企業化運營,相對于同一區域的事業型省報、市報,華商報非常注重內容與效益的結合,并在成本控制上擁有獨特的做法,可以說是西北地區廣告千人成本最低的報紙。林凌表示,低成本高效益是最為吸引基石的地方。
三看內容。2003年“天龍煤礦爆炸案”等系列重大事件的報道,讓投資人看到,華商報在新聞性和政策敏感方面都有其獨到的理解。優質內容為運營提供了很好的支撐,也不會帶來過多的政策風險。這讓投資人很放心。
四看運營。在廣告渠道的經營上,與當時的國內媒體相比,華商報已經是名列前茅了。很多媒體當時仍在采用廣告直銷,而華商報實行全面的廣告公司代理制。“很有意思,很看好他。作為一個領頭羊,很不錯。”連用三個“很”字,可見林凌的認可度。
五看模式。立足西北而不限于西北,向外發展尋求異地的合作媒體,如《重慶時報》等。林凌認為,從發展空間來看,這種模式會帶來更多可能性和機會。
而在大文化領域,相對于成熟的傳媒出版業,更多的是一些運作并不透明的行業。在趙小兵的投資經驗中,了解企業和所在行業,需要多種手段并用,其中拜訪工作就占了很大比例,包括拜訪同行、競爭對手、行業協會或政府主管、主要客戶,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通過這些工作,得到真實的行業數據,判斷行業的規律、企業在行業的地位,企業是否有核心力量、是否健康。
投給靠譜的人
選擇一個好項目是前提,但只是開始,因為投資人普遍看重企業家的作用,希望把錢投給靠譜的人。由于文化產業都是無形資產、輕資產,它沒有土地、設備、生產資料等硬資產,所以人的作用更為關鍵。因此投資文化企業很大程度上是投人,這非常挑戰投資人的智慧。在文化產業領域,何謂靠譜的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