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諳商業邏輯
文化企業的很多掌門人都有文化情結,但趙小兵更為偏愛文化商人。他認為,天馬行空的藝術家,往往因為沒有商業意識而增加了企業運營的風險。
十一年前,當趙小兵與王中軍坐下來聊天時,王喜歡聊怎么拍片子,怎么把創意做得更好。而現在倆人在一起時,談得最多的就是文化產業,王中軍會問趙小兵:“這個產業你怎么看,應該怎么做?”趙小兵如此評價他的老朋友:“現在的王中軍,更多的是懂文化的商人。他是從商業的角度,從企業家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文化商人和創意大師,如果一定要從中選一個的話,我有70%的可能會去選懂文化的企業家。”
相對于趙小兵對文化商人的“偏愛”,林凌表示他看重的是商業邏輯,因為這樣可以降低企業的運作風險,平衡內容與運營之間的關系。林凌強調團隊之間的平衡能力,“我們比較喜歡投有個共同體的企業,即企業家之間或者企業家和管理團隊之間,可以互補,很好地平衡文化產品和企業運營的關系。”
● 理解產業環境
關于投資,業內一直有這樣的說法,一種是押車道(企業所在行業),另一種是押車手(企業家及團隊)。車手所起的作用是60%~70%,車道是30%~40%。
僅找到車技(商業邏輯)好的車手還不夠,車手還應該了解車道(產業環境)。決定車手走得更遠的因素是,車手對行業發展、消費市場等產業環境的理解和把握。對投資人來說,理解產業環境非常重要,這將影響車手的想法在實際經營中的實現,獲得下一步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走得更遠。林凌認為,在華商報的案子中,無論是押車道還是押車手,基石都做得很好。
排除危險因素
有價值的項目加上靠譜的企業家,這一切似乎完美,但謹慎的投資人往往能看到隱藏其中的危險因素,比如企業運作是否靠市場力量來推動。漢元集團董事局主席黃悅認為,這種風險源自復雜的政策環境,很多文化企業往往不是靠市場化運作。
發起于2007年的深圳市天祿琳瑯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是國內“類證券化交易模式”領域最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2010年5月成為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的1號交易商,同時是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核心籌備組成員單位。創始人葉強,是深圳文交所里非常活躍的交易商。葉強和他所在的天祿琳瑯,參與制定了全國文交所的所有嘗試性的制度規則。葉強本人是國內最早探索研究“權益拆分”模式的文化企業家,業內對他的評價很高。盡管享有眾多贊譽和重重光環,葉強和他的天祿琳瑯,當前也陷入了融資困境。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天祿琳瑯需要增資擴股。葉強找到漢元集團董事局主席黃悅,希望漢元能對其公司投資。
曾參與深圳文交所創立及運作的黃悅,一直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在投資上非常謹慎。她稱贊葉強是“中國文化產權交易的鼻祖”,表示“天祿琳瑯相當于文化產業運作的公司,如果說他今后往前走,就相當于華誼公司。”天祿琳瑯的定位很獨特,前景也看似很廣,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位非常強悍的創始人。那么,它能否獲得漢元的青睞和投資?
在漢元集團投資委員會看來,天祿琳瑯走到今天更多的是葉強個人的價值,而非公司本身。因而否決這個投資計劃。“應該說,文化企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黃悅認為,這反映出企業并非市場化、模塊化地有序運作。這種硬傷導致的后果是,一旦核心人物離場,企業很快就散場。這也是漢元集團之所以否決計劃的重要原因。
而葉強本人顯然不愿對此多說,眼下的情況對他來說舉步維艱。他告訴《經理人》,公司確實面臨很多問題,他們已在努力解決中,但具體情況不便細說。而他本人正在籌備基金。
天祿琳瑯的案例說明,對于投資人來說,當前環境下,評估一個文化企業,不在于它有多少的光環,而在于其身上是否潛伏了不利于投資的“危險因素”。
趙小兵們的忐忑心情,是必然的。作為高度市場化的風險投資,保守運作是應有的邏輯。而文化產業是否會成為下一座金礦,一切有待市場檢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