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微信坐不住了
此前,微信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商業化嘗試,表現為外在節奏上看就是慢悠悠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張小龍對產品的克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一騎絕塵的微信在國內暫時沒什么對手,所以騰訊寧可拿大把資金砸到國際上去,擴展廣度的地盤而不是深度的商業化嘗試。
但新浪與阿里的聯姻,如果雙方整合順利,那微信就將面臨真正的威脅了。畢竟,移動互聯網上的幾大變現途徑,廣告暫時看不到希望,騰訊游戲占優,阿里可是絕對意義的電商老大。如果無線電商這塊被阿里和新浪攜手占據,微信就算能復制PC互聯網上騰訊的游戲奇跡,那想象空間也將被大大壓縮。
微信的本地生活去年下半年火過一陣子,最近又比較沉寂,甚至本地生活的公眾賬號都深深藏了起來,頁面也是用HTML 5簡單做了一個了事。用這種節奏應對來勢洶洶的阿里,勝負可不好說。
6、 阿里和新浪婚后能和諧么?
阿里巴巴和新浪的感情生活都不算太順利。阿里跟雅虎離過一次婚,新浪拒絕過盛大的求愛,自己家里還分過幾次家。這也是這次聯姻最大的變數:阿里能否順利將新浪微博整合進自己的生態圈里。畢竟,新浪的媒體屬性太強,產品能力上卻一塌糊涂;阿里此前在獲得雅虎中國的資產后,采取的是要人不要業務的態度,雖然最后吸納了不少人才,雅虎中國卻掛在了那里。此后,對口碑網的收購也算不上成功。
新浪的那筆帳就更不用算了,整個一個中國互聯網失敗案例的糗事百科。這孩子能活到今天,全靠在媒體性上的一口韌勁。
如果真按生活經驗來說呢,離婚一次的男人是寶,離婚兩次的男人是草,那阿里整合新浪微博應該比整合雅虎中國更有經驗些。這一步,還要看那30%的持股權何時行使,以及雙方相關負責業務的高管變動。
7、 微博激活,阿里生態圈完善
如果上述第6點能夠順利進行,那雙方就進入happy end結局。
微博的增長乏力有目共睹,在微信的沖擊下也喪失了不少用戶時間。但在媒體屬性上,微博仍然是移動互聯網第一,積累的大量數據雖然沒有經過很好的挖掘,但也仍然具有潛在價值。在獲得這筆投資并與阿里展開合作后,這些數據將補充阿里在“人”方面的數據化進程,彌補此前只有“物”的缺憾。
而對阿里來說,做平臺做電商早不是它的追求,“生活化”的生態圈才是它的長遠野心。阿里系這些年一直從網購切入生活化領域,淘寶和天貓自不必說,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支付寶的水電煤繳費、信用卡還款、轉賬更是生活必需,就目前的這些如果可以和新浪微博打通,那將讓微博成為生活空間,而不是僅僅是媒體空間。
8、 微博將喪失媒體的中立性,商業性加重?扯淡
這是目前看到的所有反應中最扯淡的一條。如果說阿里巴巴買微博只是為了買個媒體,那實在是一筆太爛的交易。5.8億美元才買個18%,有哪個媒體要這么高的估值啊。那些 “微博此后不再有對阿里不利的言論”的預測的不靠譜之處在于,中國公關界第一高手阿里巴巴,其西湖國際的一個掃地阿姨應該都知道,對待負面輿論的最好辦法是用正面輿論淹沒它,而不是讓它消失而造成更大的負面。
而微博的商業性加重本身也的確應該提上議事日程了。互聯網上免費服務的不靠譜,最近這段時間敏感的用戶應該深有體會。一個找不到盈利模式的產品,不會永遠存在,哪怕它對用戶意義再大。反過來說,微博的用戶意義仍然是微信無法取代的,那么它的商業化最終就是對用戶有利的。我愿意看到一份我喜歡的報紙上有高質量的廣告,微博也是(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