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燭夜,雞飛蛋打時:業務重疊,人才流失的并購
人人得頗具進攻性的收購基本算是失敗了,優酷在2012年與土豆的防守性合并也不盡如人意。雙方合并后雖然坐上了業內第一把交椅,但老大家里有本難念的經:優酷與土豆的從內容到廣告業務方面重疊太多,導致內耗不斷。2013年4月優酷土豆開始內部業務調整,優酷依然主打視頻門戶,而土豆則轉向先鋒、文藝品牌,這副貌合神離的差異化牌局如何收場,尚不得而知。但時間不等人,優酷土豆創新和營收以及總體競爭力均在過去一年因內耗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
愛奇藝強于網頁端,而PPS強于桌面客戶端及移動端,另外在廣告業務方面重疊也不多,這使龔宇與徐偉峰等人很樂觀,認為雙方合并之后互補性將增強。然而,在對待桌面/移動客戶端的態度上,如果厚此薄彼未免令彼此有嫌隙,如果兩者并行,則不僅讓用戶陷入兩難選擇境地,更使其移動市場發展陷入內斗的怪圈。另外更大的問題在于,二者雖然合并,版權方是否愿意妥協,做一錘子買賣?分別售賣版權的話明顯賺錢更多嘛!在愛奇藝和PPS的用戶和廣告系統業已打通的情況下,雙品牌運營的狀態不可能太持久,預計未來PPS內核都將融入愛奇藝,而PPS或將逐漸淪為空殼。
而人才流失尤其是高管出走,容易造成企業發展戰略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變差,這成為并購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優酷土豆合并以后,包括土豆網創始人王微、COO王祥蕓、技術副總裁黃冬以及土豆網原創中心總經理劉思銘紛紛離職;即便是愛奇藝與PPS的整合,PPS也有5%的人員離職。(為什么又是PPS?)
總之,互聯網視頻企業合并之后,在阻止內耗、產品重定位以至人事磨合等方面均需付出時間成本,這些事務必然對當事方的技術、內容等諸多發展策略造成困擾和消耗,致使其在行業競爭中失去先機。
互聯向網視頻并購新趨
還有買賣的嗎?當然還有!對于PPTV來說就不是賣不賣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賣、賣給誰的問題。然而賣掉對于PPTV來說固然是個好事,但對于買家倒不是什么佳話,譬如搜狐。截止據搜狐新一季的財報顯示,搜狐現金流已不足8億美元,而PPTV總裁姚欣則認為PPS作價3.7億美元是腰斬價,則可見PPTV的心理價位也在7億美元以上,搜狐對這個CYE數字可能有些捉襟見肘。近日盛傳阿里巴巴有可能入主PPTV,但問題在于:阿里對大型互聯網視頻企業并無實際運營CYE經驗,未來人事變動和戰略構建都將成為挑戰,而阿里剛剛和華數傳媒合作發布的互聯網盒子,明顯和PPbox形成業務沖突,因此前景并不甚樂觀;至于剛剛爆出的另外一個“非互聯網上市巨頭”的神秘買家,恐怕同樣會因為水土不服等問題,后市看衰;另據樂視網內部人士低調表示,他們也在產業鏈上尋求縱向收購,但目前樂視自身產業鏈已基本完整,到底誰將成為獵物,非常引人好奇;至于56網屢次喊出進行縱向并購的聲音,我認為,聽聽笑笑就行了。
還有不買賣的嗎?當然也有!譬如美國的Hulu,其免費+收費的運營模式是國內各大視頻網站模仿的對象,Hulu在2011年、2013年兩次掛牌出售,但買家出價從2011年的最高競價40億美元降到了2013年最高10億美元,兩場售賣均以流產告終。主要原因是截止2013年Hulu的內容授權期限只剩短短兩年:這是個買櫝還珠的游戲,對于篤信“內容為王”的視頻網站而言,誰愿意購買即將成為空殼的Hulu呢?
而在國內BAT三巨頭中,騰訊是唯一一家從未傳出并購消息的互聯網企業。這高貴冷艷的姿態似乎不合騰訊平日風格。推測原因是:1.騰訊本身進入視頻市場較晚,市場迷霧重重,故不能買;2.騰訊本身現金流充足,用戶群體龐大(僅QQ活躍用戶數量已達7.8億),黏度高,故不必買。但目前騰訊視頻發展差強人意,雖然從購劇到自制再到移動互聯、UGC平臺,騰訊已是全面鋪開準備和同行大干三百回合,但作為富二代里的難兄難弟,騰訊視頻和搜狐視頻一樣,在各方面都沒有拿到第一,不僅在平臺內容、移動應用和創新策略上宣傳不多且重點不突出,連高層在業內發聲也極少,最近連總經理劉春寧也掛冠而去。而騰訊想要做大的最大劣勢在于搜索入口被愛奇藝PPS的干爹百度牢牢把控。足見在視頻領域成績尚不突出的騰訊,沒有動“思凡之心”去收購,算得上有自知之明,福大命大。
總結:
國內互聯網視頻行業第一陣營基本格局已定,企圖通過橫向的平臺并購來突入業內前幾名,代價已經越來越高,時間窗口也越來越狹窄。從大趨勢來看,平臺間的橫向并購模式因經濟、人力和時間成本過高,加上經常性的內容業務重疊,注定會被拋棄,未來產業上下游整合的縱向并購將成為趨勢,內容制作商、游戲廠商和教育平臺將是收購競逐熱點,但對于縱向并購,成本依舊是個無法回避的難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