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雖略顯朦朧但實際上更有看點的事件也紛紛上演。為了應對競爭、布局將來,幾家巨頭在人才爭奪上頻頻出手。盛大延續08“18、20、風云”三大計劃同時,展開“春獵”行動、巨人開啟“贏在巨人”……這個行業與生俱來的挖角風潮愈演愈烈,此前種種江湖恩怨,雖看似已經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涌動,甚至逐漸演變成一場蒙著各種“計劃”面紗的搶人大戰。
網游行業在中國從無到有,不過近十年時間,屬于絕對的新興行業,先天就缺乏行業人才積累,也沒有像樣的專門的機構培養相關人才,資深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高速發展幾年后,市場規模已達近200億每年,排名前十的企業有九家上市,這個行業不缺錢、不缺成長性,但是似乎所有的企業都遇到了一個大的難題:缺人才。沒有人,一切都白搭。柳傳志說,是人決定一項事業的未來。這個道理,陳天橋懂、史玉柱也懂,但是隨著行業成長起來的人才就那么多,大家都在一個小圈子里,人力資源是有限的,于是相互挖角的事情屢屢發生。史玉柱挖角盛大《英雄年代》團隊、網易收攬西山居《劍網》主策劃趙青、隨之金山報復網易挖走《夢幻西游》主策劃徐波、藍港在線挖走完美時空主策吳睿……相互挖墻角越演越烈,甚至一度演變成搶人大戰。2008年游戲產業年會上,金山董事長求伯君發出倡議“大家不要惡性競爭了,相互挖角,弄來弄去沒意思。”
這的確沒什么意思。幾家領先的公司大佬們相互熟識,雖然在商言商,有時候也得顧及情面,這種事弄多了畢竟傷感情,而且惡性循環下來,對誰都沒好處。于是各個巨頭開始另出奇招。
這就有了盛大2008年“三大計劃”強勢發布、2009年的“春獵計劃”、以及冠以為了分拆上市名義而在北京建立分公司等等舉措。不甘落后的史玉柱也啟動“贏在巨人”……說到底,這些也都是挖角,只不過會通過一種更為溫婉的方式,相比之前赤裸裸的相互搶人,蒙上了一層創業、合資的面紗。因此,本質上,這些公司的創業計劃也好、投資計劃也好、合資計劃也好,還是相互挖墻角。盛大、巨人、完美時空都明白,自己開出優厚條件,要吸引的畢竟不是沒做過這個行業的白丁,肯定還是覬覦著別的公司優秀的團隊、人才。此外,盛大、巨人等公司的一系列舉措,還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解讀。無論“贏在巨人”也好,“風云、18、20計劃”也罷,招攬的大多是研發團隊和研發人才。就像九城之前瘋狂代理《卓越之劍》等國外大作的理由是“即使自己做不好,也不讓別人有機會做好”一樣,盛大、巨人希望通過大量吃進優秀的研發團隊和研發人才的方式,將國內自主研發的潛在大作一網打盡,即便將來自己做不好,也不給別人做好的機會。
這些計劃的推出便和代理制度日漸窮途末路息息相關。盛大吃過代理的虧,差點上市不成,后來通過反收購才度過危機。吃虧的不只是盛大、2007年,久游網在上市前幾天,被韓國開發商一悶棍打中,當場昏厥,硬生生的從日本大阪證券市場上被扯了下來,沒能趕上2007年網游市場的資本盛宴。與此相反,巨人嘗過自主研發的甜頭,一款《征途》曾經毛利91%,無人分成,全部收入囊中。
走代理模式,脖子始終被人扼住,只有自主研發才能掌握主動權,這個道理在2009年九城痛失《魔獸世界》代理權之后更加顯而易見。
而對于堅持自主研發并且已經長大的競爭對手,諸如完美時空、金山等公司的優秀研發人才,“贏在巨人”、“18計劃”等雖然也產生吸引力,但是各家給出的條件都不會太差,能挖到就挖到,挖不到也正常。大量散落在外的中小研發團隊就不一樣了。這些團隊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研發出好的作品,這些作品又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拿走,從而對自己產生威脅。這是盛大、巨人等公司都不愿意看到的。
盛大、巨人等公司想的是,攬到了人,就是攬到了未來的產品。通過推行這些“搶人”計劃,布局未來,將市面上可能產生的大作先通通納入囊中,已知的競爭格局就讓它已知了,但是未知的威脅一定要先消除,即便于己無益,也不留給別人。這樣做的好處是,在上游,壓縮競爭對手的未來,減少威脅;在下游,提高創業進入門檻,制定游戲規則。不得不說是十分高明的舉措。
挖人無可厚非,對企業來講,這是提高自己競爭力最快的方法;對于想在這個行業宏圖大展的人才來說,人往高處走,誰給的條件優厚,就進誰的系統,也有利于個人發展。盛大春獵,繼而北上;巨人立馬跟進,要讓有志之士“贏在巨人”;完美時空“鋒行完美”也是鋒芒畢露……久而久之,在優厚的待遇面前、在誘人的分成面前、在更好的平臺資源面前,其他公司所謂“禁業協議”等等必然成為一張廢紙。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盛大、巨人們找到了這個支點,能否撬動地球尚未可知,但是撬動蟄伏在網易、金山等研發企業里的優秀人才、散落在外的優秀中小開發團隊,是必然的。“人決定了事業的未來”誰更早明白這個道理,誰行動得更快,誰愿意付出的代價更大,誰就掌握主動,誰就擁有明天。未來幾年,網游行業排位賽,將在搶人大戰的烽煙中,更加精彩紛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