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耗死;
所謂耗死,就是傳統企業內部流程太復雜,以致效率底下,給拖黃了。
一個合作或合同,在傳統電商很有可能需要3個月才批下來,你興許不信,但在傳統電商,不少見。
對于那些在傳統企業負責電商的朋友,應該有感觸,尤其是事業部制的,沒有人事權和財務權的。合同的審批,合同的蓋章簽字,以及付款等,這幾個流程來回下來,順利者,十天半個月,要是其中那位或幾位老大出差,且得等!這個慢,不僅在于流程的復雜,還有人的意識形態等。
做互聯網或電子商務的朋友都知道,要搞好,“快”字得當先。如果不能快速的獲知用戶的需求,并且,快速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勝算就少。
假如碰上老板聽不明白什么是競價排名或SEM時,這時考你的不僅是耐心,還要考你是否有腦筋急轉彎的能力,看你是否有能力舉出電線桿上的小廣告來解釋啥是SEM。
四、裝死;
傳統企業做生意,很講究排場和門面。出去跟別人談生意,不開輛好車,不帶個漂亮的秘書或助理的,屬于不得要領。辦公室不整得偌大,不裝修得金碧輝煌的,不彰顯實力。所以,好些傳統電商一啟動就弄上一層樓,整個100-200人,確實挺有實力,也很拉風。其實,這些都不可厚非。就是,一開始投入太多財力在這些非核心的元素上,往往加大了期待值,同時,也增加了項目的脆弱性。
很多傳統企業的朋友,當說起要做電商時,常說的往往是:我們有資源、有錢或有好貨等,F在的情況看來,恰恰是那些特有資源的公司在做電商時,內外部的阻力或掣肘就越大,例如國美蘇寧。到頭來,發現真正能投到項目上的資金,以及能用得上的資源少之又少。反倒是OEM和ODM等代工廠在涉及電子商務時,做得更灑脫,發展不錯,如麥包包和歐萊諾。
好些朋友常拿美國的B2C來舉例,如TOP20里頭的85%都是傳統企業。其實,大家別忽略其背后的兩個核心點:一是,這些TOP20中上榜的傳統電商是從那年開始涉及,并堅持至今的?二是,中美的電商環境,差別實在是天壤之別啊,就說配送和貨到付款這兩項吧!
在今年派代P18峰會上,大家有了個一致性的看法:要謀網上零售大局者,傳統企業機會不大啦!但是,在產品品牌這塊,傳統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國內,傳統企業關于涉足電子商務方面,有著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現狀,至今在派代上還有人討論傳統企業是否應該做電子商務等。其實,每次行業的劇變,都是行業格局的一次大調整和洗牌,讓那些敢于面對變化的小公司有機會與大佬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電子商務給這個年代賦予的,就是一個超越和被超越的年代。麥包包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的例子,以50萬開始創業,在3年內迅速成功國內最大的箱包公司。
在涉足電子商務的傳統企業中,最典型和最為活躍的,是如下4類企業。
他們分別是:
1、零售商,如國美;
2、品牌商,如百麗;
3、代工廠(含OEM和ODM),如富士康;
4、分銷商,如神州數碼;
這四類企業,在涉足電子商務這塊,其優劣勢是相當明朗的。
第一、零售商
零售商,如國美,網上的零售商,如京東和好樂買(即渠道B2C),都是賣別人東西的。
國內的零售商,沒有一家電商做得像樣的!
零售商要做電子商務時,最糾結的莫過于:如果線上線下的價格一樣,在網上就太沒有競爭力;如果網上的價格要有競爭力,其價格就遠遠低于線下,這無疑是左右手互博,要知道線下可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