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不叫座
奢侈品網站在互聯網上的異軍突起,無疑給消費者帶來了購物的極大便利。
此前,國內消費者為了購買性價比高的當季新款,多采用去國外直接購買或者國外代購的方式。但自2010年7月海關總署《關于調整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有關事宜》實施之后,關稅起征點的提高,使得奢侈品代購的成本也水漲船高。因此,奢侈品網站的誕生頗有生逢其時之意。
在這些奢侈品網站內,LV、古奇(GUCCI)、卡地亞、歐米伽(OMEGA)和愛馬仕(Hermes)等國際大牌一應俱全。消費者在網站選中想購買的款式下單后,可以貨到付款或線上支付,然后在家坐等送貨上門即可。
而為了方便消費者能從眾多的網站中挑選出性價比最高的奢侈品,網上甚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用于奢侈品比價的專區。消費者可以通過比價,用最實惠的價格買到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從淘寶網中分拆出來的一淘網就在其商家大全中設立了奢侈品專區,把國內排名前十的奢侈品折扣網站以及淘寶全球購等統一列入搜索庫中,方便消費者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第三方B2C網購導航平臺“比購寶”(boogle.cn)也宣布推出“奢侈品網絡導購”頻道,為網民網購奢侈品提供導購比價。
盡管奢侈品網站看上去一片紅火,但其總體銷售情況和用戶規模目前看來并不樂觀。
相關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的線上奢侈品銷售額僅占當年奢侈品市場總收益的2.6%。在用戶規模上,易觀國際調查了國內17家主流奢侈品網站,其中會員數量超百萬的僅5家。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認為,國內奢侈品網站的用戶數據存在虛高情況,有不少用戶只是注冊了,但未曾在上面購物。這部分從不購物的“僵尸”用戶估計占到了整個網站用戶的20%左右。另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購用戶規模1.73億,奢侈品網購用戶僅占1%。
多種考驗生存難
奢侈品網站的叫好不叫座,與消費者對網站缺乏信任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多年奢侈品銷售經驗的專業人士告訴《IT時代周刊》:“消費者對于網站的信任,首先基于奢侈品網站提供的產品是貨真價實,接下來則是網站購物的體驗以及售后服務。”
今年8月,有消費者在卓越亞馬遜購買了阿瑪尼的石英男表,后去專柜驗貨卻并非正品,而此后的退貨手續卻相當繁瑣。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網購的奢侈品魚龍混雜,這容易導致消費者對網購奢侈品信心不足。
也正是基于以上現狀,貨源被認為是國內奢侈品網站所面臨的最首要的問題。
據本刊記者了解,國內多數奢侈品網站的貨源大多是歐美代購或者渠道商,隨著奢侈品進口關稅的嚴控,其價格優勢會逐漸流失。另一方面,歐美庫存的減少也會讓國內網站的貨源越來越單調。
GiltGroupe最初售賣的主要是奢侈品積壓貨,現在更多地轉向與設計師工作室打交道,出售時尚圈內著名設計師的最新作品、樣品和非賣品。2010年,GiltGroupe有35%-40%的女裝產品獲得了設計師們的授權。通過此次轉型,GiltGroup的會員已經從最初的1.5萬發展到了200萬左右。
對于中國的奢侈品網站而言,GiltGroupe碰到的問題遲早也會擺在面前。陳壽送就表示:一些模仿國外名品限時特賣模式的網站已經在轉型,不再單純地做奢侈品。
如果說貨源渠道是奢侈品網站短期內的現實瓶頸,優化服務則是奢侈品網站所面臨的長期任務。
已經拿到三輪融資的某奢侈品網站,有客戶下單之后的25天內,貨品猶如石沉大海。而其物流速度更是無法和奢侈品代購相提并論。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相對于傳統的門店銷售,用戶體驗是奢侈品網站較明顯的短板,奢侈品的諸多附加價值,諸如實體店的購物環境、情感體驗及店員服務所營造的尊貴體驗,都是目前奢侈品網站難以提供的,這必將打破消費者原來對奢侈品的高端體驗。
有分析指出,對消費者而言,國內奢侈品電子商務唯有經過行業洗牌,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提供盡善盡美的購物體驗和服務,這才最為重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