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戲的運營思路開始賣菜
陳喆告訴我,小農女送菜這個項目實際上在5月份就開始籌備內測了,當時他和另外一位合伙人還在騰訊工作。為了讓生鮮從0到1做起來,都做過微信游戲、了解社區產品策劃運營的兩人想到用游戲的運營思路,通過內測——試運營——上線的思路做產品、流程的優化和規范化(有點雕爺牛腩試運營的意思)。
他們首先面向騰訊人開始內測的生意,一開始用每天固定30單、每單虧10塊的方式去做生鮮的嘗試,整個過程都與宣傳打通。因為是限量的,用戶需要將公眾賬號推送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才有機會買到9塊9的菜。這給他們后期帶來了不少好處:因為單量有限,問題的影響可以控制,而且可以優化;而因為內測的都是騰訊人,他們很理解內測階段產品的不足,愿意積極提意見;內測期間積累了用戶基數,不至于開門做生意時因為沒有用戶而感到低落(最初的信心很重要)。
而到內測中發現的問題得到優化進入試運營階段的時候,他們開始不限單量做測試,借此預估團隊開門營業以后能夠承受的單數。在這個Beta階段,社會化的營銷推廣也是一直進行的。
做了生鮮才知道,當初認為的很多想法是YY出來的
在我看來,對生鮮的想象和生鮮的落地有明顯的落差,這個看起來被認為有強需求的產品有時并不是想象的樣子。這件事陳喆算是認識深刻到。
在最開始的時候,為了不分散采購能力,他們做的是每天提供用戶8個菜,就像國外的一些午餐遞送服務那樣。但在運營的時候陳喆他們發現,用戶做飯的差異化還是挺大的,8個菜根本無法滿足用戶。到現在他們已經有60-70個菜品供用戶選擇。而這樣的轉變其實并沒有太影響采購,因為很多菜其實是不同食材的排列組合。
讓陳喆深刻意識到的,還有強需求的顯象下,很多人買菜的習慣其實是不存在的。“如果你覺得從0開始做生鮮,兩個月能做到100單,那你就太樂觀了,沒做過生鮮的人可能感受不到。” 到目前為止,物流是他們認為最為困難的事情,生鮮對物流的及時性要求讓他們在前期只能慎重再慎重地去選擇配送范圍和區域。
地推發傳單,要記住你的品牌價值可能是0
在地推上,陳喆對他們的傳單轉化率算是引以為傲了。在他看來,派傳單是紅海,除了發傳單的人多以外,拿到傳單的用戶基本上就只有1-2秒的思考時間。如果不在這個時候抓住眼球,基本上就作廢了。當大家還不知道小農女送菜的時候,陳喆他們的傳單甚至都沒有提到品牌的名字。海報正面:微信賣菜,標明三個流程;背面:騰訊員工離職賣菜,放心菜、良心菜;兩邊都加二維碼,文案就這么多。陳喆的經驗是,當品牌價值為0,能夠在有效時間內抓住眼球就夠了。名字不是他們感興趣和進一步采取行動的原因。
雖然他們之前沒做過生鮮,以后可能會有因為經驗不足而有碰壁的情況,但陳喆對小農女的發展還是樂觀的。在談農產品合作時(他們現在除了每日凈菜還有土特產、有機菜的團購),他們已經發現有很多農場主、自有品牌的人有擁抱互聯網的決心和強烈訴求。他認為在將來,和農業人基于利益平衡點的合作一定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