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共和國60年的崛起進程,實際上就是一部創業史!而且是徹頭徹尾的草根創業史!從舊社會中走出來的人民群眾,釋放出了巨大的潛能,戰天斗地,創造了無數奇跡(也包含偽奇跡)。時至今日,鐵人王進喜、袁隆平、郭鳳蓮等這些名字依然閃爍在國家創業史上。
策劃 執行/《商界》編輯部
特約撰稿/吳曉波 吳 比
為曾經振奮曾經苦悶曾經迷茫曾經激蕩的流金歲月封存并紀念
為曾經榮光曾經悲愴曾經暗淡曾經閃亮的創業人物喝彩且珍藏
國家與草民的奮斗
文/周攀峰
共和國60年的崛起進程,實際上就是一部創業史!而且是徹頭徹尾的草根創業史!
放在全球的坐標上,國家就是一個個個體。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依然脫不了草根個體的定義。承襲下來的,除了值得回憶的曾經顯赫的身世,一無所有。人均國民收入幾乎敬陪末座,貧窮就像影子一樣黏在中國人身上。
國家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對所有家庭成員說:兄弟們,為了將來的好日子,我們得苦一陣子。于是用票證配給制,把整個家族的有限財富集中起來,投入到最薄弱的重工業體系建設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從舊社會中走出來的人民群眾,釋放出了巨大的潛能,戰天斗地,創造了無數奇跡(也包含偽奇跡)。時至今日,鐵人王進喜、袁隆平、郭鳳蓮等這些名字依然閃爍在國家創業史上。
建國之初的30年,經濟高度集權,所有的個體創業者幾乎一夜之間煙消云散。在當今中國內地,幾乎找不到一個完整的百年家族傳承企業,30年的斷層,使其后所有的個體私營創業者都歸于草根創業者一類。
一如現代的企業,初創的激情退卻之后,需要再次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業熱情。1978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國策的確立,使國家進入了全民創業期,草根創業者們開始瘋狂地涌現,面對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也同樣摸著石頭前行。
即便如此,魯冠球也迫不及待地掛上了“寧圍萬向節廠”的廠牌;年廣久的“傻子瓜子”在鄧小平的保護下,雇員到了12人(之前的界定,雇員8人以上為資本主義經濟);劉永好兄弟開始養起了鵪鶉;倒玉米的王石成立了“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陳春先在北京一個叫中關村的地方辦起了“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盧志民,這個剛摘去戴了108天“黨內正在走的走資派”帽子的生產隊隊長建起翻砂鑄造廠……
新舊交替的意識流沖突、秩序的重構、倫理道德的徘徊、商業規則的確立……一切都在1978年之后的15年里積蓄著破繭的力量。
1992年,鄧公南巡講話,全民創業的夏天終于到來。許多日后閃耀中國的明星企業都在這一年正式登場:華旗資訊、復星集團、新東方學校、波司登羽絨服、太平洋集團、德隆實業、匯源集團……這些崛起的新貴們,在社會輿論與政策環境的雙重支持下,他們在越來越短的時間內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財富。他們改變了社會對財富的整體認知,創意和資本成為最具魅力而富有內涵的詞匯。
經歷近半個世紀的歲月滌蕩,時間變得流暢,空間變得平坦。世界是平的,中國也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更是。在我們的身邊,出身貧寒的優秀青年成長為創業精英,完成財富的積累已屢見不鮮。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應有之意。
60年的歲月,不斷有創業英雄時隱時現,寂寥的勇士與無畏的先驅們壯志凌云,從影響格局的政策制定者,到奮勇開拓產業市場的企業家,他們都曾通過異乎尋常的手腕和想象力,在發展的每一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是最終有的被擦亮,有的被隱藏。
當我們把被塵封的陳年往事或一再被人們樂道的創業史,搬上紙面時,才發覺自己置身于歷史汪洋。但信手拈來,每一個角落都能折射出創業的榮光或者悲愴。
他們的成敗榮辱,留給我們許多基于歷史事實的反思、現實的珍惜,更有對未來的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