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5 穿越彩虹門
創業史定位:
WTO如同一道彩虹門,大門初開,甘甜與酸澀齊齊涌向中國的創業者。縱觀1999~2005年的創業史,互聯網“大落”,網絡創業者們遭遇寒流;制造業“大起”,眾多草根企業家讓“Made in China”活力四射。
時代描述: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與之同時,始于1998年前后的“中國制造”浪潮在2002年活力四射,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終于向全世界發威。
也是從這年開始,一個真實的笑話開始以各種版本流傳起來:很多人出國旅游買回一大堆紀念品和時髦的商品,回到家里后扒開商標一看,都是“Made in China”。
一份題為《中國科技發展報告》的綜合報告勾勒了“中國制造”的輪廓:初步估計,我國已有上百種制造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自1990年起,中國大陸吸收投資2300億美元,占亞洲總額的45%,其中制造業是最重要的投資領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生產國,“中國制造”正在世界范圍內崛起。
“縱觀1999~2005年的創業史,國有大型企業能夠更好體現制造業規模化生產的優勢,但上升空間有限;而小型企業中,新興的民營制造企業發展迅速,是“中國制造”崛起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今后發展的主要動力。”
當然,如果少了網絡,這一階段的創業史將會失色一半。自1999年以來,阿里巴巴、盛大、攜程、當當等相繼創辦,無數的草根英雄開始在互聯網大潮中找尋夢想。只可惜好景不長,2001年互聯網泡沫大面積破裂,網易被停止交易、馬云收縮全球戰略,新浪王志東出局。
寒流一直持續了兩年多,以網易的咸魚翻身為標志,2003年互聯網方才迎來了春天,一些在日后將主宰中國網絡經濟的重要力量也在這一階段雛形乍現。 【閱讀全文】
2006~2009 在危機中成長
創業史定位:
這是一個“危”與“機”并存的時代,先有“全民炒股”的熱潮,后有受到金融危機考驗的中國制造。同時,汶川地震、奧運中國、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帶來了一波又一波沖擊。在這一時期,新經濟領域的創業者迅速崛起,以施正榮、馬云為代表的互聯網以及新能源創業領袖風光無限。
這又是一個新老交替的時代,老一輩的創業者陸續隱退,又在企業“過冬”之際紛紛宣布復出;而以李想、戴志康等人為首的80后“明日之星”,隆重登上前臺。一個難以預知的未來即將展開在所有創業者面前。
時代描述:
到2006年底,一些敏感的人已經嗅出了景氣變動的氣息,開始于2004年春夏的宏觀調控似乎已經結束了。通過強有力的行政干預,國有企業在壟斷性行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而民間投資者則被排除在了這些領域之外。
最具景氣意義的標志是,已經沉寂了兩年多的股市和房市雙雙出現快速回暖跡象。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領漲房價,人們開始把錢從銀行中取出投入股樓兩市,一個新的繁榮周期又開始了。
與此同時,以“非公36條”為代表的一輪市場開放政策的實施,將民營經濟的發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