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77 草根經濟潛滋暗長
創業史定位: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創業史,遠非人們想象中一般蒼白。這是一個表面貧乏,暗流涌洶的年代,中國民間的草根經濟力量,正在經濟規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長,沖擊著最后的體制壁壘。
時代描述:
1966年初夏的北京悶熱多雨,天空中好像整天壓著一層灰色的“棉被”,讓人有透不過氣來的感覺。這一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它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發。抓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赫魯曉夫”成了運動的主要任務。按照毛澤東的設想,這場運動本來準備搞三年,誰料,它竟一直持續了十年,成為一場空前的大浩劫。
文革造成空前的社會傷害和經濟損失。在196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457億元,與日本相當。而到1977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間,鄧小平所主持的引進工程,成為這一階段國家創業中惟一的一抹亮色,在某種意義上,這次引進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對外開放的一個前奏;而中國民間的草根經濟力量,也在經濟規律的天然作用下,暗地里萌芽、生長。
十年文革對中國創業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緩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然而也將計劃經濟的弊端徹底暴露,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心理和體制空間。
國事飄搖,局勢動蕩,中國走到了一個無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 【閱讀全文】
1978~1983 摸著石頭的變革
創業史定位: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確立,給久被政治折騰的中國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個體經濟開始瘋狂地涌現,面對突變的格局和民間力量的暗涌,摸著石頭的變革因此充滿驚險又一波三折。
時代描述:
1978年到1983年是一個十分微妙和關鍵的轉折年代。
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宣告下,剛剛復出的老一輩領導人鄧小平試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推進中國的命運變革。
政策的鼓勵,輿論的支持,社會環境的好轉,商業形態開始在一種懵懂的姿態中萌芽。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久被壓抑的創富愿望開始被催化,一些早起的先覺者主動或被動地走上了個體工商戶的道路。他們踩著還有些生澀的創業節拍,迷茫地積攢著原始資本,雖然大多人都不知道這條路究竟會駛向何方。
所有的人都彷佛聽到了時代火車轉換軌道的尖利聲響,這種激勵在民間隨后就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在浙江南部的溫州、福建潮汕、廣東珠三角一帶,越來越多的鄉土工廠展現出他們超乎尋常的活力。當“籠子外的野鳥”個體經濟肆無忌憚地沖擊了舊有僵化體制后,左右為難的高層而后又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地力保那些尚在舊體制下低效率運行的國企的利益。
不可逆轉的是,計劃經濟的閘門開始被逐漸撬開,民間的創業力量如涌出地面的小涓流般四處漫游,與之而來的各地小商品市場、流通領域開始興盛。致富的渴望開始萌芽,日漸成為全民共同的理想。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