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產業將遭遇轉型“陣痛”
在各政要在哥本哈根“唇槍舌戰”的同時,中國的企業家也非常關心這次會議。在這次哥本哈根的行程中,一位地產“大佬”極引人注目,他就是萬科的老總王石。王石說,此次哥本哈根之行是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企業踴躍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同時考察“低能耗建筑”。
記者從王石的微博上看到,王石在峰會期間,專門考察了法蘭克福的低能耗建筑,并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舉例:住宅產業化要改變大量使用木材的木模板傳統工法,盡量使用鋼模!颁撃2牧媳旧硪惨寂欧牛灸F骄褂6.5次報廢,而鋼模可以500-600次重復使用,鋼模使用次數的平均排放量遠小于木模板的固碳量!
這是王石的“低碳經”。
其實地產的低碳化早已提出,低碳地產和綠色建筑在中國已經廣泛開展。而且不僅是地產,其他行業產業也在悄悄轉型,但這種轉型,更多的是陣痛。要讓低碳經濟在中國“開花結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由于煤炭資源豐富,我國發電行業此前一直以火力發電為主。在“十一五”期間,為了達到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中國要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頭三年已經關停了3000多萬千瓦,數十萬人失業。朝低碳經濟轉型,讓國內電力行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目前還未完成工業化進程,需要很多能源完成工業化,此外,我國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低端產品、低勞動附加值、能源消耗大的行業將面臨生產成本高漲,而這些行業會出現大面積的失業!敝袊F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分析說。
目前,包括水泥、化工在內的眾多產業行業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下一步,低碳經濟要涉及的行業和領域也將以其為重點,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
“當前轉型的最大問題是資金。” 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對記者表示,以最可能取代火力發電的水電為例,其前期投資和運營成本龐大,足可以建設若干個水電廠,且大的水電工程投資周期長,大量蓄水還會對下游存在風險。
除了前期資金的投入和維護運營的高成本,發電后的電價也存在“陣痛”。據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當前我國新能源如水電、風電和光電等的上網電價普遍較低,雖然有一定補貼,但距離發電企業盈利還相差甚遠。
以光電為例,當前的光電標桿電價主要以敦煌每千瓦時1.09元的上網電價為基準,暫不考慮中西部的差距,可以盈利的上網電價約在4元以上,但當前的終端電價基本在1元以內,所以相比較而言,火力發電不僅投資少,而且生產的終端電價也相對較低。
“這就產生了矛盾,短時間內依靠火力發電的話,其動力煤就會加大消耗,就會導致高排放!绷植畯姳硎,當前煤炭作為中國能源的基礎性產品,占到全國能源消耗的70%以上!叭绻淮罅Πl展其他可代替能源,這個比重依舊很難下降。”
消費者生活成本或增加
在產業界,低碳經濟轉型代表著壓力與機遇并存,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工業、農業等生產方式的改變、成本的上漲則無疑將增加居民消費成本。
“由于更多使用太陽能、風力、生物、天然氣發電,電力成本必定增加,成本增加最終會作用在消費者身上!标慀P英分析,“隨著智能交通、公共交通的更多的投入,居民出行的成本也會隨之增加;低碳產品意味著高投入,制造業低碳制造、農業低碳種植等也肯定會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
陳鳳英認為,此前居民消費成本的相對低廉是由大量高能耗、高碳排放量所換取的,但如今這種方式已行不通,消費者再也不能通過“自毀家園”來換取低價生活方式。獲取能源方式的改變、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帶動社會各類消費品價格的上漲。
“消費者花更多的錢換來的將是綠色消費,更環保、健康的生活!标慀P英強調,“消費者也應該承擔低碳經濟的部分成本。”她還認為,消費者是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動力,能引導產業、社會往低碳經濟發展,而如何引導消費者的低碳意識呢?
專家們認為,在引導低碳消費上我國政府已積極行動。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通過財政補貼每年拉動節能產品消費4000億-5000億元,可節電750億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7500萬噸,產品包括節能燈、高能效空調,未來還將涵蓋高能效平板電視、冰箱等。
陳鳳英分析,在低碳經濟推廣初期,由于價格等方面的原因,消費者肯定會依然選擇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政府可以以補貼形式適當引導低碳消費,這樣更利于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
專家提議,走低碳消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碳排放空間有限,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潘家華就曾建議,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這種方法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理性化,減少奢侈浪費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