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將滲透社會各角落
減少碳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已成世人共識。專家們分析,低碳經濟將會對全球所有產業帶來決定性影響,未來全球公民都會對低碳經濟有需求。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出現“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等關鍵字眼。
“如果說IT業是拉動全球上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力,綠色經濟將成為此輪刺激經濟的主動力。如果發展中有所突破,綠色經濟應該比IT產業取得更大成就!标慀P英表示。
直接受低碳經濟轉型影響的行業是能源行業。此前傳統發電產業如火力發電企業將逐漸向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等轉變,新興能源的比例將會上升,能源產業也將朝低碳化、無碳化方向發展。
間接影響的行業則包括建筑、制造業等。建筑是一個被忽視的耗能大的行業,未來建筑行業將與太陽能發電緊密聯系,建筑取暖、照明等所需的能源都將來自太陽能;制造業未來不但所需的“動力”來自低碳能源,產品的含碳率也要被公示;此外,許多人只認為“低碳經濟”是工業的發展方向,其實農業發展也應該由低碳農業取代高碳農業,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這種農業就是高碳農業。
隨著減排的深入,一旦國外政府要求,像中國這種出口大國肯定會受到大的沖擊。以我國最大貿易伙伴美國為例,美國政府正在計劃征收碳關稅,若以歐洲現行利率確定的二氧化碳45美元/噸的基數計算,每年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產品關稅額將達550億美元,等同于對中國產品平均征收17%的關稅,約6倍于當前3%的平均關稅水平,國內高排放行業將無法承受這筆開支。要鼓勵低碳產品貿易、低碳技術貿易,但要反對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由而設置的各種“綠色壁壘”。
在工業領域產生顛覆性改變后,社會教育、研發、就業、消費等也會向綠色經濟傾斜,而服務業占社會經濟的比重也會有很大提升!巴顿Y必定會向低碳、綠色經濟傾斜。”陳鳳英給出這樣的預測。其實,受哥本哈根會議的影響,包括低碳能源供給、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以及森林碳匯等板塊均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
生態學家、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技術上的改變將非常明顯。我國已著手研究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通過大地和海洋“吸收”封存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碳排放。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技術市場化。
正進行該技術研發的斯倫貝謝北亞地區總經理卞振舉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將碳捕獲與埋存技術應用于垃圾處理和新建、既有發電廠項目,將有效保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也能從一個側面緩解由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過渡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經濟結構勢必同時調整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極具意義。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樸民日前在“抑制產能過剩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新聞發布會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近期將會出臺,新的目錄比較2005年的目錄將大量增加新興能源產業的相關扶持和鼓勵項目。
與此同時,被溫家寶總理寓意產業大變革的新興產業振興規劃也將出臺,其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空間海洋開發和地質勘探等七大行業,在其中,其實不難發現,這七大行業基本都為“低碳”行業,也就是說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向低碳傾斜將成為必然。
在日前舉行的2009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華電集團也表示,當前該公司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已占到總容量的20%,下一步將通過調整經濟結構、開發新能源和研究低碳技術,迎接低碳經濟的到來。
“走低碳經濟不外乎兩點,一是節能,二是發展清潔能源。”林伯強認為,當前的任務是調整能源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高排放原料的應用,特別是煤炭的能源消耗比例,“如果煤炭的消耗居高不下,低碳經濟無從談起”。
據了解,當前低碳經濟的產業路線主要分布在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以及清潔能源上。其中,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定廢棄物的處理等;節能產業則包括工業節能和建筑節能等,比如余熱回收發電、節能材料、智能建筑和節能家電、節能照明等。減排主要是清潔燃煤等;清潔能源則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和水電等。
減排帶來的變化將是整個經濟經過技術水平提高以后發生的產業調整,對整個社會的好處要遠遠超過付出的代價。一直以來,中國在環境和社會投資方面滯后,如果現在有這樣一個外部驅動力,將促成或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朝良性、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事實也證明,財政對節能減排的支持及企業自覺性的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嘗試將節能減排從“負擔”變為“收益”。盡管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已有不少企業和行業摸索出了適合自身的減排之路。
轉型將創造出更多機會
在中國宣布在2020年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45%時,部分環境學家及科學家對此不解,認為中國這個“承諾”太激進,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任務。甚至有學者算了一筆賬,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減排45%這一目標新增投資300億美元,這相當于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承擔64美元。而如果把新的承諾將造成的潛在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以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計算在內,中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更大。
“我們為什么要在明明知道低碳轉型道路難走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呢?”經濟學家樊綱接受記者采訪時反問道,“首先,當全球國家都在朝低碳經濟轉型時,中國繼續沉默,勢必造成中國國際形象的‘不作為’;其次,朝低碳經濟轉型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經濟發展遲早要經歷這個過程,與其等別的國家向我們征收碳稅,不如未雨綢繆,這種未雨綢繆還有益于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再次,經驗告訴我們,在低碳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機會,雖然在早期階段,部分產業會因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而變得很困難,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轉型不僅不會帶來成本上的增加,反而會創造更多的機會!
陳鳳英也分析,中國做出減排45%的承諾,一方面說明了作為世界一分子的中國有責任挑起減排重擔;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有著減排的潛力,因為本身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減排工作要做。低碳經濟是未來趨勢,由于未來90%的能源由發展中國家使用,作為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可避免將面臨減排等問題,轉型進入低碳經濟將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必經之路,“哥本哈根”將成低碳經濟轉折點。
“總的來說,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标慀P英分析,“傳統能源價格非常便宜,造成許多國家并沒有緊迫感。如今,氣候變暖速度加快,低碳經濟轉型真的來臨了,整個人類都有了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也是一種動力,同時也激起了一股活力,促使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由石油向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方向發展!钡吞冀洕D型并不代表高成本、低回報。瑞典在由低碳經濟轉型時,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時,國內生產總值卻增高了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