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除企業外,電視臺及其節目、影視作品、地方政府等,也紛紛成為網絡營銷的積極使用者。此前,張家界借勢《阿凡達》將“南天一柱”改為“哈利路亞山”,據傳,就有網絡推手的身影。
客戶對網絡營銷需求的常規化和普及化,催生著從業者數量的不斷增加。由于難以統計,陳墨估計,“僅大大小小的網絡推手公司,就已有至少數千家。”
經多方調查,記者發現,目前網絡營銷業呈金字塔結構分布,處于散點異質競爭的狀態,最領先的企業,市場份額不足5%。
位于塔尖的是4A級廣告公司及傳統公關公司設立的網絡分部或開設的子公司,它們進入行業較早,服務客戶多為大企業,處于第一梯隊。
處于第二梯隊的,主要是較早從網絡推手升級而成的公司,有獨立接單能力,相對比較規范。
位于第三梯隊的,是大量的行業新進入者,多是一些新成立的小公司,其中也不乏作坊式、未經工商注冊的工作室,或是單槍匹馬的“個體戶”,“有臺電腦,能上網就可以接單子”,他們多是承接執行前兩者分包下來的一些單子,或在某些細分市場深入開掘,自律方面相對較差,魚龍混雜的現象比較突出。
而處于產業最末端的,是為數眾多的發帖公司、網絡水軍等,他們以承接分派的任務為主,“主要是干力氣活兒。”
形式不斷翻新?
“新鮮血液”有風險
搜索、視頻、微博等新媒體、新形式不斷發展,為網絡營銷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強勁動力,營銷形式也不斷翻新。輿情監測、危機處理、評論維護、搜索引擎優化、事件營銷、口碑營銷等都是當前較為普遍的方式。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的網站數已達323萬個,2009年網頁數量達到336億個,博客應用在網民中的用戶規模達到2.21億。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無疑可以幫助企業做出正確的判斷。
“網絡上,信息生成速度比其他媒介都要快很多,而互聯網的開放性又令信息不可控,層出不窮的網絡新媒體、新形式為企業帶來很大的外部風險。如2008年戴爾的‘報價門’、娃哈哈的‘偷稅門’、王石的‘捐款門’。”陳剛分析說,對網絡信息的隨時監控,已成為企業的一種巨大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