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經過多次調整,政府一次地震的最高賠付限額也在不斷提高,由最初的1.8萬億日元經過幾次調整提高到現在的5.5萬億日元(從2008年4月1日起執行)。如果一次地震的賠付金超過政府的最高限額的話,向被保險者的賠付將按比例遞減。
社會救助則構成了抗災的第三道防線,在發生重大災害時,除社會各界捐款救助外,日本的金融機構也會出臺一些救濟措施,如臨時緩繳按揭月款、減輕貸款利息等,來減輕沒有參加地震保險國民的負擔。另外各地方團體也會向政府呼吁要求延長受災者按揭貸款余額償還的寬限期和償還期限,免除因此而增加的利息負擔等。
而政府直接救助,則構成了抗災的第四道防線: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給災民補助支援金。日本政府主要是根據受災者生活再建支援制度對受災國民的直接給予現金資助。現行的支援制度不僅放寬了享受支援金的條件,同時將支援金的最高限額從原來的100萬日元提高到了300萬日元。資金來源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主要根據受災者的嚴重程度及自救能力等因素具體確定對受災者的支援額度。
中國巨災保險的前景
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做法表明,建立巨災保險可以把巨大的風險進行分散。在政府主導、多家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將更有能力賠償巨災下的個人財產損失。
“在巨災發生后,政府應該是風險的最后承擔者,是最后兜底的,而目前,政府是風險的第一承擔者,”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告訴《環球》雜志記者。
“如果施行地震保險,中國有13億人口,按4億個家庭算,如果有一半投保,就是2億個家庭,一年一個家庭拿出100元投保,一年是200億元,10年就可以積累2000億元。這次(汶川地震)巨災中央財政要拿出700億元,可以看出,積累10年,應付這樣的大災是綽綽有余的,”王國軍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說如果建立巨災保險機制,一次災害造成的損失,可以通過長時間的積累來應對,這就像老百姓居家過日子一樣,平日的積蓄日積月累下來,可以應對不時之需。
“(已經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國家和地區都是在發生巨大的災害后,在短期內出臺了巨災保險制度。”中國保監會湖北保監局副局長姚慶海說。在經歷了2008年的南方雪災和汶川地震后,中國自上而下,從政府到人大到普通百姓認識到了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迫切性。
而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不是一家或者幾家保險公司就可以做到的。要承擔這么大的風險必須有政府和保險公司的共同參與。有專家認為,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性的優惠,如減免稅收和財政補貼,還可以提供全國性的災害數據;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和保險公司、保險中介一起商討,構建一個可以相對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
在中國,由政府主導和補貼的一些保險已經推出。2007年,由于豬肉不斷漲價,保監會推出了生豬保險,屬于政策性保險,保費60元,其中農民保戶僅負擔12元,其余按照中央財政30元、地方財政18元的比例(即中央和地方財政負擔80%,而農戶僅需負擔20%)支付。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保費將由財政補貼,如果農戶養的母豬遭遇疫病等死亡,最高可從保險公司獲得1000元的賠付金。今年南方雪災后,購買了生豬保險的農戶及時得到了補償,將個人的損失減少到了最低,同時,政府也減少了額外的財政支出。
接受《環球》雜志采訪的學者和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巨災保險制度應在近期內出臺。而那時,也需要每一個公民保持一份風險意識,為自己或者家人買一份保險。
數字
——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消息,截至6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2人遇難,373606人受傷,失蹤17991人;
——這次地震造成5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四川省副省長李成云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5月25日,四川全省有22428家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災害,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
——據財政部報告,截至6月2日12時,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230.3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86.8億元,地方財政投入43.53億元;
——截至6月4日12時,全國共接受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436.81億元,實際到賬款物389.76億元(其中到賬捐款329.77億元,物資折價59.99億元);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災區恢復重建基金700億元;
——全球第二大再保險機構——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5月29日表示,據其估計,保險行業因四川汶川大地震而進行的損失賠付總額在3億至10億歐元之間(約合人民幣30億到100億元);
——中國保監會發布消息:截至6月3日,保險業共接到地震相關保險報案22萬件,已付賠款2.33億元。其中,人身保險已賠付1.42億元,財產保險已賠付9150.6萬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