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京東以這樣的方式提供服務,對供應商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因為,目前大家電業務本身利潤很薄,加上融資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數家電企業已經處于盈虧邊緣,那么,家電生產企業就難免會受到商家的“逼宮”,要求家電生產企業讓利。對家電生產企業來說,顯然是不愿意的。自然而然,他們對發動戰爭的商家會產生不滿情緒。不是已經有家電生產企業和供應商表示,劉強東此舉是“胡搞”嗎?
毫無疑問,蘇寧和國美應戰,也是一種錯誤,他們高估了京東的實力,也高估了京東與供應商的關系。從而,使這場最混亂、最無聊的商戰發生。好在參戰的幾個商家都是不守信用的,沒有使商戰持續下去。不然,真的難以收拾。倒是商場留下的問題,需要有關方面展開深入的調查后,給予嚴厲的處罰。
事實上,在過去的若干年內,類似于“電商戰”這樣的“價格戰”并不少見,譬如十多年前的普通家電之戰,就打得遍地尸體、血雨腥風。最終的結果,沒有一個贏。就算能夠勉強活下來,也是遍體鱗傷,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類似問題,不僅在商場,在生產企業之間也是如此。如風電、太陽能行業,造船業等,幾乎都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8成以上的企業面臨破產倒閉。
從“電商戰”這場瘋子引起、傻子接薦的對決中,我們不得不說,中國企業真的還很不成熟、很不懂得市場規律、很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很不懂得如何共同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事實上,良好的競爭環境,無論對生產企業還是對商貿企業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相反,則只會傷害企業的利益,對消費者也是近利遠害。
都說中國企業做不大做不強做不優,更做不長,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只要稍稍有了一點業績、有了一些成就、有了一些市場占有率,就開始頭腦發熱、老子天下第一了,就想瞎折騰一番了。結果,自然是把企業推向絕境。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百年老店”不多、國際知名品牌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機制還不完善、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就象“電商戰”一樣,違不違規,都沒有十分嚴厲的支持和懲戒措施。就算知道企業違法,處罰措施也是隔靴搔癢,難以對違規企業產生痛感,對其他企業產生震動。
也正因為如此,就給了外國企業更多可鉆的空子、可運作的空間。如最近兩年以來外國奶粉對中國市場的占領,說到底不也是國內奶企只講規模和數量,不講質量和效益的擴張方式造成的嗎?
所以,“電商戰”的本質就是盲目、冒進、沖動和不成熟,就是時刻懷揣一顆賭徒之心,而不是市場之胸。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規范市場行為、理順市場關系、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機制、加大對各種違規行為的懲罰和處理,且必須罰得干脆、罰得嚴厲、罰得讓任何企業都不敢用違規去牟取個體利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