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告急
引發新一輪“生育危機”討論的原因,是2012年9月初,一則關于“廣東精子庫告急”的消息。據廣州媒體報道,目前到廣東省人類精子庫捐精者當中95%以上是大學生。而早前河南省精子庫主任李玉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河南省人類精子庫“捐精主力”是大學生,但“遺憾的是,精子的合格率不足20%”。
與此同時,有醫學專家指出,“上世紀50年代男性的精子質量遠遠優于現在,現在十對夫妻就有一對生育有問題,有的患者甚至80%~90%全是死精的情況。”
這一點從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精子質量檢測標準的變化上也可見端倪:1999年的第四版中規定,每毫升精液里不得少于2000萬精子算合格,而2010年第五版,精子密度則變成了每毫升精液精子含量不得小于1500萬,其中精子的正常形態率也從之前的不低于15%下降到了4%。
另據媒體報道,同樣作為人類生殖儲備庫,卵子告急的情況比精子庫還要嚴重得多——輔助生殖中心基本無可供“她用”的卵子,部分想“借卵生子”的夫婦苦等幾年也難以圓夢。
關乎人類繁衍的兩大關鍵——精子與卵子,似乎從未面對如此艱難而尷尬的境地。想要生個健康寶寶,對許多人而言,并不容易。
為了印證“精子庫告急”的說法,記者日前探訪了上海市人類精子庫,像這家精子庫一樣獲得衛生部門正式審批的人類精子庫,在中國大陸共有15家。
李錚教授是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委員兼人類精子庫學組委員,現任上海市人類精子庫的主任。按照他的說法,從全球范圍來看,人類對精子的需求量正在不斷提高。但就我國精子庫的精液生產量,“尤其是上海,基本滿足社會的需求,不存在告急一說。”
對于這次“精子庫告急”的說法,李錚的解釋為,由于精液冷凍儲存過程中會有損失,精子庫對于捐獻者精液的要求較之正常生育力水平的參數要求會更高,“目前捐精篩查的合格率大約為八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對于捐精的精子我們要求‘優中選優’。”
以上海現實情況為例,到精子庫志愿捐獻精子者中,在校大學生及大專以上學歷的年輕人占80%以上,真正能通過體檢、得到捐獻機會的人并不多,也就差不多15%至20%左右,這屬于正常比例。
即便精子質量下降,技術上的進步也正在試圖彌補這一損失。李錚透露,目前其團隊已經在利用男性自身皮膚細胞“制造”精子的研究中取得初步成功,“這一技術若是成功,那些因無精癥而飽受不育問題困擾的男士就很有希望通過這種新型人工干預手段實現為人父的夢想。”
給精子上個“保險”
事實上,中國對精子庫和輔助生殖機構的管理越來越規范。1981年底,中國第一個“精子庫”建立,到1990年代,輔助生殖技術高速發展。2001年8月1日,《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兩個辦法”)正式施行,辦法頒布后,經批準的輔助生育技術中心數量從200多家,下降到100家以內。精子庫的產業化被明令禁止。
據李錚介紹,目前精子庫還是能提供生殖保險業務的機構,比如精子保存:有些人患有惡性腫瘤需化療,或是工作環境受到強輻射,可提前保存高質量的精子,待生育時取出使用。采用深低溫冷凍的方法,精子可以保存30年,精子庫只每年適當收取一部分費用。
“捐精補助是非常微薄的,完成全部流程也就三五千元。但整個捐精周期較長,捐精者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要將他們提供的愛心銘記在心!”李錚告訴記者。
對于網絡流傳的“捐精買房付首付”之說,李錚更是嗤之以鼻:“這簡直是無稽之談。按照我國對精子庫和生殖中心的相關法律法規,精子是不能買賣的。一名捐精者一生只能在一家精子庫進行精液捐贈,并且當一名捐精者的精液讓5名婦女受孕,或者精液在精子庫的儲存量超過40支的時候,就不允許再捐精。想靠這點錢買房絕無可能。”
根據衛生部規定,人類精子庫的精液只能給生殖中心使用,不允許進口和出口精液。捐精志愿者只能在中國大陸捐獻一次,不能多次、多地重復捐獻。實踐中完成一次捐精流程,一般提取精液的次數不會超過10次。而全國各個精子庫的資料都是聯網共享的,絕不存在“捐了又捐”的可能。
據了解,從病因來看,兩類輔助生殖手術需要精子庫供精:第一,男方確實無精;第二,男方有遺傳疾病,即使有精子,但不適合生育的,需要供精來生育健康的后代。
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副院長孫曉溪表示,面對需求量的快速增加,精子仍然是供不應求的狀態。“現在,我們這兒需要供精的患者占5%,等候的時間平均為半年到一年左右。”
在中國,精子的采購者,必須身份證、結婚證和準生證三證齊全。不允許單身女性和同性戀者人工授精和做試管嬰兒。
珍貴的“贈卵”
盡管需要排隊,輔助生殖中需要的精子供給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卵子卻是排隊也難等到,我國目前尚未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卵子庫。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婦產科專家邵敬於教授說,目前,對于這些渴望生育的女性來說,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借用”另一正常女子的卵子,經體外人工授精后,將受精卵再移植入子宮內,以發育正常的后代。
據悉,200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針對就診人群中卵巢功能減退致喪失生育能力的的現狀,試圖通過志愿捐卵行為,幫助相關家庭實現生育愿望。
當年7月,該中心籌建“卵子庫”,一方面,從事危險職業者或需接受放化療等治療的患者等,可在身體健康或未使用放化療藥物之前,將卵子冷凍保存,以便日后自用;另一方面,做試管嬰兒治療時有多余卵子的人可將自己的卵子先凍存起來,待懷孕生子后,在夫婦自愿前提下,辦理相關手續,將剩余卵子捐獻給其他人。
“出于隱私、倫理、卵子產生不易等原因,在醫院內進行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即使生產成功了,有的也不愿意將已經凍存剩余的卵子捐獻給其他人。目前,我們卵子庫里凍存卵子,都是患者自我儲備的,能用于捐贈的幾乎沒有。” 該中心副主任劉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嘆息道。
滕曉明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介紹道,目前衛生部門對贈卵有明確規定,只能使用試管嬰兒治療周期中“多余”的卵子,“應當在其每周期取成熟卵子20個以上,并保留15個以上的基礎上進行贈卵”,捐贈卵子者僅限于接受人類輔助生殖治療周期中取卵的婦女,嚴禁任何形式的商業化贈卵和供卵行為。
“所以,現在有的醫生在為經濟困難的患者做完試管嬰兒并成功受孕之后,會詢問她們是否愿意將多余的冷凍卵子捐獻出來,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換取一定‘營養等補助’。”滕曉明表示,這樣的患者往往相對容易接受。
目前利用冷凍卵子實現生育的成功率在30%左右,凍卵技術也已日臻成熟。建立卵子庫的運行雖與精子庫相似,但與精子庫的發展相比,卵子庫幾乎沒有起步。
為此,邵敬於呼吁,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將相關捐卵程序規范,建立“愛心卵子庫”,并希望那些生育過正常子女的母親獻愛心,以實際行動捐獻寶貴的卵子,同時按照“精子庫”的成功管理辦法,使那些急需正常卵子的女性,能實現生育一個正常子女的愿望。
“建立卵子庫的意義還在于,能幫助那些晚年喪子的失獨家庭重新擁有自己的孩子。”邵敬於補充道。
盡人事,聽天命
面對如此生育危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試管嬰兒作為生育救命稻草。
很多不了解輔助生殖技術的人,在聽到“試管嬰兒”這個名稱時,自然會結合科幻電影中的畫面,展開自己的想象:巨大的玻璃試管里,大腦袋、黑眼珠、皮膚透明的嬰兒懸浮在液體中。這樣的想象距離真實的試管嬰兒技術有點遠,目前運用最多的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在現實中要“樸素”得多。
孫曉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這家機構,每天不孕不育的門診量就在300多人次,而選擇做試管嬰兒的患者也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遞增。
通俗地講,我國試管嬰兒技術已經經過“三代”,每代都是針對不同的適應癥的患者。
根據孫曉溪介紹,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是最早應用的,主要是針對女方因素不孕的夫婦,就是把精子和卵子取出來以后是在體外受精自然地結合,叫常規受精的試管嬰兒。
“第二代技術則是針對于丈夫嚴重少、弱精或者是無精癥,需要睪丸活檢才能取到精子的夫婦。因為這種情況下精子數量太少、質量太差,不能自主完成受精的過程,我們需要在顯微操作系統下用一個超細的針將精子直接注射到卵細胞漿內來完成受精。我們叫這種方法為卵細胞漿內單精子注射受精。”孫曉溪說,“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主要是可以進行胚胎著床前遺傳學診斷(PGD),適用于一些遺傳病,染色體有異常的夫妻。像血友病,地中海貧血等都可以選擇這個技術。”
孫曉溪告訴記者,目前試管嬰兒的費用平均在3萬元左右。“來我們這里做第一代技術的在60%左右,第二代技術占40%。當然,60%里面還包括男女雙方均有問題的。”
遺傳的疾病有成千上萬種,第三代試管嬰兒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孫曉表示,PGD技術針對的只是某一些遺傳疾病。“雖然現在這個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臨床上我們還是會嚴格把關,對患者進行安全性和倫理等方面的評估。畢竟新技術是把雙刃劍,從胚胎中取出1-2個細胞,本身對胚胎也是一種傷害。另外,在治療過程中,還會用到促排卵的藥物,可能產生卵巢過度刺激或多胎妊娠等副作用。”
對于盲目想靠試管嬰兒速成 “造人”的白領,孫曉溪提醒說,并非所有的不孕不育人群都適合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據統計約10%的育齡期婦女患有不孕癥,至于什么病情需要進行輔助生殖治療,需要專職不孕醫生對患者情況做綜合判斷后才能決定。此外,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會逐漸降低。目前,盡管試管嬰兒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得子”愿望,但其成功率僅在40%左右。
試管嬰兒雖為不孕者帶來福音,但它僅是一種助孕手段,而且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的手段。
“助孕技術不能取代‘自然生殖’,應該是有指征的,能幫助生育困難人群中的適應者生育。”這是國家級名老中醫俞瑾一直強調的觀點。
在俞瑾看來,人體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大網絡,在“生命網絡調控”思想指導下,俞瑾對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儲備功能低下、疑難復雜性不孕癥等多種疾病的診療方案進行了改進和驗證,療效明顯提高。
俞瑾表示,現代女性對于自身的保健知識還遠遠不夠。對于那些想要懷孕的女性,俞瑾建議,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其次還要回歸到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經常鍛煉身體,比如:快走、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其實,孕育是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健康合格的“精子”和“卵子”,在“通道”(輸卵管及其蠕動功能)順利相遇,以及能供受精卵正常著床生長發育的“土壤”(子宮及其網絡環境),這幾個條件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不能正常自然懷孕。
“通過全身心的調理,解決了‘種子’和‘土壤’質量問題,自然也就能提高受孕幾率和試管嬰兒手術成功率,同時減少流產、宮外孕、畸胎等風險,實現優生目的。”俞瑾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