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21世紀的中國,遠離北京上海
廣州這些大城市的光芒之外,那些也許你連地理位置都搞不清楚的小城市們,那些沒有星巴克,沒有LIVEHOUSE,沒有地鐵,沒有IMAX,沒有交通堵塞,甚至,買不到《城市畫報》的城市里……那些和我們一樣年輕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樣的?
為我們貢獻本期封面專題的“青年志”團隊,是目前內地最酷和最有前景的社會研究團隊之一。他們耗費了2個月的時間,在中國6個普通中小城市里做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嘗試去解答這個問題。最終,青年志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提到他對這些城市青年生活的一個印象:“最不正常的事兒,是沒有太多不正常的事兒。”不知道,這個調查被命名為“普通中國”(CHINA NORMAL),是不是也與他們的這個強烈感受有關呢?
對我而言,感受最深的,卻是這些城市里,年輕人們不被珍惜的青春。他們的青春,與大城市的“KIDULT”風氣恰恰相反,就像是應該迅速拋棄的蟬蛻一樣,“應該快進到30歲”。因為,“青春意味著沒有權力,青春意味著有限選擇。”而成人世界的生存標準提前進入青春,那意味著創造力和冒險精神的加速逝去。
希望這個報告得出的不是適用全國的普遍經驗,不然,想像一下,這個國家最有活力的人群,如果最終大部分都會變成襯衣束在西褲里,兩個巴掌大的手包夾在腋下,穿著尖頭皮鞋踩滅煙頭的那種我們熟知的“正統”成人形象的話,那么,這樣“充滿權力和選擇”的未來,是每一個青年都希望有的未來嗎?
本期刊登這個龐大而有趣的報告,是希望大家有機會去了解別人,同時也了解自己。“權力和選擇”其實存在著相對性,就如選擇做一個特別的,遵循內心召喚的人,在大城市里,也許你只不過是一枚白天射向天空的煙火。而如果是在小城市里,或許你就是那個最特別的人。
同樣,“生活方式”并非無足輕重,而是塑造個人價值的最強大裝備。選擇什么樣的生活,對于青年來說,毫無疑問就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會讓我得到快樂和尊嚴嗎?”
“如果明年是生命的最后一年,你會對之前的人生后悔嗎?”
這是一位好朋友給我的忠告,當人生有所困惑時,我會把它當成解藥。它很普通,但目前為止,基本有效。
因為經濟市場化、全球化以及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可能性,中國一二線大城市的年輕人正在相對有更多機會、更少限制的環境下,探索個體身份選擇的客種可能性.表現出不斷演進的個體性。,這種個本性與個性截然不周.是關于“我是誰”這個問題,是基于個體探索和本經驗的自我界定。
然而,遠離大城市.在中國的三四線中小城市,中國的快速發展正如何影響年輕人對自我的認知,影響他們的個體夢想? “你有夢想嗎?”“當然了。每個人都有夢想。” “你的夢想是什么?” 我們在中小城市和很多年輕人的談話,都以夢想開始。但大部分回答都極為類似:“我想有房、有車、有個好老婆/老公, “我想有錢。”“我想要穩定的生活,這就夠了。”
當開始本文的研究之前,我們相信我們會發現眾多至今未被講述過的夢想。基于例如“非主流”等不同風格的中小城市青年網絡亞文化現象的
觀察, 基于例如互聯網會給中小城市年輕人帶來與大城市相同的參照系這樣的假設,我們曾期待找到中小城市年輕人隱藏在內心的狂野世界和多樣夢想。我們沒有期待,他們的夢想,就像他們的社會身份,也被局限在普通和常態的狹窄領域。
和曾經的大城市年輕人經歷過的相仿,中小城市的發展正在急劇改變和豐富當地年輕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激發了他們新的渴望,以及新的行為,但是中小城市年輕人的個體發展,仍然很大程度上被當地社會和經濟上的障礙和不足所局限。他們陷入了選擇的矛盾沖突之中:是探尋新的可能性?還是在一個有跡可循的社會里按圖索驥?在這里,主流定義的成功,對個體的選擇增加了眾多的限制。
他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保持做一個普通人,但爭取在這個基礎上擴展自己的眼界,延展生活的邊界。
在本文中,我們會首先著重分析中國社會的宏觀圖景。這些宏觀的影響因素,作為中小城市年輕人的成長情境,正在塑造他們的人生經歷、價值觀,他們感受到的矛盾沖突以及線上或線下的交互行為等。
我們也會討論到中小城市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己生活當中。個體自主選擇的重要性——而消費在實現這種需求方面正扮演著重要角色。最后,我們會簡要梳理和解讀品牌在面向中小城市年輕人市場時將會遭遇的機會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