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夢想之間的沖突
實際上,中產生活夢想和探索個體性的夢想,同樣在大城市年輕人身上存在。不同的是,要實現兩種夢想,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大不相同。
對大城市年輕人來說,為實現中產生活夢想,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要大得多。比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以獲得更多機會,比如創業和選擇更高回報的職業。而實現個體性的夢想,他們可以參與和實踐不同的青年文化,投身多樣的青年亞文化社群,探索不同的個體身份塑造的可能性,同時也可以選擇更豐富的消費文化和生活方式來進行個體表達。
同時,對大城市年輕人來說,兩種夢想之間盡管沖突,但這種沖突并不是絕對的。年輕人在試圖尋找一個好的工作,不僅可以實現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也能夠支持個體性的成長和表達。
但是對中小城市年輕人來說,實現夢想的可能性選擇要少得多,資源要少得多,兩種價值觀之間的沖突是絕對的。
在中小城市,主流夢想說,“為將來做好準備”。新興夢想說,“享受現在”。主流夢想的實現,需要更多限制個體選擇,更多去適應主流成人社會的要求。新興夢想主導的對個體性和新生活體驗的探索,耗費金錢和精力,這些資源往往被認為是應該投入到對穩定生活的努力中。
在中小城市,年輕人的兩種夢想并非勢均力敵。新生夢想仍處于萌芽狀態。
四、三重矛盾:焦慮,迷茫與無聊
對中小城市年輕人來說,什么是他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他們又如何應對這些問題?
中小城市年輕人大概分為以下兩類:1)“有關系的年輕人”:他們有人脈網絡可以保證穩定的生活,不管是人情關系還是經濟資源。2)“靠自己的年輕人”,沒有上述人脈網絡。
這兩類年輕人都面臨矛盾,盡管原因不同,感受焦慮程度也不同。“靠自己的年輕人”缺失的是獲得穩定生活的資源。“有關系的年輕人”則陷入了對親族的深度依賴中。
焦慮:“我能過上穩定的生活嗎?”
這種擔憂是關于是否能夠實現穩定的中產生活。
這種焦慮集中體現在“靠自己的年輕人”中。他們必須實現自給自足,于是會感受到更強烈的焦慮,并且對如何解決和應對這種焦慮感到無助。
迷茫:“我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
這種迷茫,或者迷失,是關于難以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關系的年輕人’更迷茫,因為他們不知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哪里,通常無目的地到處游蕩,推遲組建家庭的時間,邊享樂邊等待什么事發生。對于他們來說,對家庭的過度依賴使他們更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還能做什么?自己的存在究竟還有什么價值。
無聊:“沒什么可做的!”
在滿足自己作為年輕人天然地對個體生活新體驗的渴望上,中小城市年輕人實在是非常受限。
中小城市年輕人缺乏足夠的個人發展動力,不那么高要求的工作也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空閑時間。他們習慣于非常重復性地打發時間的休閑方式。比如,打牌,打麻將。
那些有背景的年輕人也覺得閑得無聊,但是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財力支持去享受現有的消費行為,可以說這種無聊對沒有背景的年輕人造成的痛苦更明顯。
五、孤島青春:對“青春”的不同定義
相比之下,在大城市“年輕”是如此令人向往。人民慶祝青春,年輕本身就值得驕傲,而不再年輕的人以和年輕人混在一起為樂。在中小城市,青春的價值因‘人生可能性”的消減而隨之削減。
很大程度上,中小城市年輕人認為他們的未來,身份的認定,不是自己個人能探索和建構的事情,而是更多由家庭和社會決定的。
他們必須符合社會對他們的期望,遵循長輩的意旨,如果他們想成為中產階級的一員,還必須按照成人世界的規則中對個體身份的限制行事。
他們大多向往成人世界,希望實現某種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或者獲得成年人所具備的更強的消費能力。
這里,很多年輕人希望可以快進到三十出頭,因為他們認為三十歲以后他們才終于能實現夢想,自然而然地把成年人的行為標準變成自己的習慣,那時候必將感到如釋重負。
然而,解脫了也意味著他們同時放棄了與主流愿景定義的成功不一樣的個體夢想。中小城市年輕人認為,他們當下做的種種個體決定其實很難改變這個事實。
中小城市年輕人認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都是極其受限制的,而且面對成人的世界,青春是弱勢的。他們生活中個體能動性和自我選擇空間非常有限。
在中小城市,青春,只是遠離現實社會成人世界寬廣大陸的孤島。誰留在那里,誰就沒法進入成人世界。青春意味著低價值,青春意味著焦慮,青春意味著等待,青春意味著沒有權力,青春意味著有限選擇。
六、影響力:互聯網,朋友圈與意見領袖
理論上來說,中小城市年輕人和大城市年輕人一樣可以接入全球化的數字年輕人群體。理論上來說,他們也可以使用互聯網加入各種社群,尋找可能擴展他們線下世界的影響力資源。
但實際上,這樣做的年輕人是很少一部分。大多數中小城市年輕人很少通過互聯網去主動擴展他們世界的可能性。他們的媒體習慣,同伴圈子,還有影響力模型,都受限于中小城市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受限于成人世界的規則。
互聯網使用:緊閉雙眼
雖然理論上來說,互聯網是提供給所有年輕人相同的用于自我表達和探索的新途徑,但大多數中小年輕人使用互聯網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媒體方式:他們花很長時間泡在互聯網上,但是總是在訪問和他們的伙伴相似的那一系列有限的網站。
中小城市年輕人使用互聯網幾乎僅僅為了娛樂。他們非常難得使用互聯網進行自我學習,尋找能影響和改變自己的力量,或者主動去認識和自己有相同興趣的同齡人。他們訪問的網站基本上就是那幾個:用來和身邊的朋友聊天,玩游戲,看新聞,看電視節目。
大城市年輕人并沒有太多興趣參與那些和他們真實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線上社群活動。某種程度來說,他們不想看到,這些互聯網呈現的可能性。反過來不斷提示他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對他們的個體選擇限制重重。
相比大城市年輕人,電視對中小城市年輕人影響力更大。他們更多從電視節目的消費中獲得他們的世界觀,也更少懷疑電視所傳遞的信息。
朋友圈子:封閉式的親近關系
中小城市年輕人的圈子構成主要基于彼此的共同背景和關系遠近,在線下建立并只限于本地。很少有群體是基于共同興趣建立起來的,更多是童年玩伴,同學和同事。
這些圈子通常由年齡跨度較大的年輕人組成。這是因為:a) 中小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相對少,兄弟姐妹或者堂兄妹表兄妹,雖然年紀參差不齊,但仍會經常待在一起。b)工作了的年輕人更愿意和年長一些的前輩同事一起活動,并同時建立和鞏固自己的人脈網絡,希望藉此對職業未來產生正面影響。
中小城市同齡人互相觀察,并且一起做一些個體的選擇。比如,他們通常以來朋友來做消費決策。但是因為擔心被當做太過特別的人,他們通常更愿意溝通共同的渴望,而不會誠實分享自己內心世界的秘密。
這是因為,中小城市年輕人生活在規模更小的年輕人群體中,同時可以流動的新社交圈子也很少。在選擇新的朋友圈子方面罵他們的選擇也更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