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是美好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困難。
“一場培訓有10%的人參與就不錯了。”張靜波說,有時候培訓需要占用下班時間。很多同事都住得離公司很遠,如果還要參加培訓,回家就太晚了,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次培訓的內容都會被整理成電子文檔,通過郵件傳達到員工手中。可以選擇與自己工作最相關或者最感興趣的部分,但是面對面的溝通就沒辦法進行了。
在張靜波看來,這種形式的交流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使只有預期效果的10%,還是比不做要好。”他說。
文體活動更受歡迎
除了內部培訓,文娛活動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另一個維度。
文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比起年會,她更喜歡公司每年的員工運動會。每年的運動會都在公司前面的草坪舉行,比賽項目包括跳繩、踢毽子、拔河等項目。“去年我參加了投籃項目,還拿了女子組的第一名,獎品是一個洗發水套裝。”她說。
在她看來,與年會相比,運動會的互動性更好,參與感更強。
而在上海群藝館下屬上海故事雜志社工作的陳果,更多的是代表單位去參加街道組織的聯誼活動。
他所在的雜志社屬于田林街道,街道居委會經常組織其所轄區域的單位進行聯誼,有保齡球、乒乓球等體育比賽,還有游覽徐匯老洋房等項目,活動很豐富。“每次參加活動我們每人都有50元補貼,比賽得了名次另外有獎勵,但還是沒什么人愿意去。單位也不重視。”陳果說。
在中建四局華東公司和上海大眾,每年都會舉行員工參與的籃球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等活動。
張靜波告訴本刊記者,因為想參與的人很多,為了爭取代表部門出賽的名額,要先進行初步的選拔。比賽的宗旨,也是為了加強團體的凝聚力。“比賽都是計團體的成績,強調同事之間的合作。”他說。
企業文化建設本質是對人的管理
有很多人認為,企業文化只是每年一次的年會或者公司組織的公費旅游,甚至就是辦內刊的部門該操心的事情。
然而,在蘇勇看來,現在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愿意為好的員工提供一份行業內有競爭力的薪水。當物質需要滿足之后,相應的尊重、認同感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就變得很重要,這甚至會影響到員工的忠誠度。這應當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
他舉了一個例子:年底,一個老板給業績很好的銷售經理準備了很豐厚的年終獎金,但當那個年輕人進到他辦公室的時候,老板一時間沒能想起對方的名字,結果春節假期后這個小伙子就辭職了。
“雖然在企業文化建設上,我們比國外做得晚,但是做總比不做強。”蘇勇說。
“我想建立的企業文化,就是讓員工感受到公司真的在關心他們。”平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秋節企業通常會給員工發月餅,但是后來他發現,年輕人好像并不喜歡月餅。平剛決定給員工提供郵寄服務,把月餅寄到外地員工的家中。
蘇勇認為,目前企業文化建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還不夠重視,“有的單位就是說的時候重要,做的時候次要,忙的時候不要。”二是企業文化做表面東西、理念口號喊得比較響,但是在公司的制度上、考核上都沒有體現和改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