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改委對多家洋奶企提起反壟斷調查,使得洋奶粉的低成本高利潤問題備受關注。洋奶粉企業在國產奶粉頻發信任危機的情況下不斷漲價是一種發“國難財”的表現。
事實上,大發“國難財”的還不止洋奶粉。由于中國的食品安全、大氣污染等問題,很多跨國企業瞄準了這類商機。
自己的市場守不住,只能眼睜睜看著被人搶去嗎?
1、三聚氰胺讓洋奶粉底氣十足
3月25日, AC尼爾森最新的一份《2012年全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銷售嬰幼兒奶粉385.18億元,其中,美贊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CYE市場份額分別為12.3%、11.7%、11%和7.7%,合計占據中國嬰幼兒奶粉近半市場。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大受打擊,洋奶粉對中國市場的占用額穩步提升,并開始進入集中漲價期,基本是“半年一漲”,甚至“一季一漲”,每次提價幅度超過10%。
事實上,洋奶粉之所以能在中國有十足的底氣,便是因為其掌握了海外奶源。而中國父母苦于找不到放心的奶粉,只能訴諸他們。 2、PM2.5肆虐 日系空氣凈化器銷量創記錄
空氣質量下降了,家電企業卻笑了。日本JEMA(日本電器工業協會)今年4月底公布的一份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日本2012年度空調和空氣進化器的銷量都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說,日本國內高度關注中國大氣污染,其情緒“且憂且喜”。憂的是害怕日本空氣質量受中國影響,而喜的則是中國PM2.5值超標為日本環保產品帶來新的商機,“PM2.5產品”被認為是中國市場對于日本制造新需求的來源。
除了家用領域,日本環保企業還希望在產業污染控制領域擴大對華銷售,如三菱和川崎重工已經向中國的火力發電站提供脫硫裝置設備和技術。日立造船則正在向中國推銷脫硝裝置,該裝置可以消除汽車尾氣當中的氮氧化物。 3、毒膠囊事件受益者:外資制藥企業
頻發的質量問題讓中國制藥陷入信任危機。去年多家藥企使用致癌毒膠囊曾震驚全國,今年的維C銀翹片涉毒事件又讓人們惶恐不安,近期,百年老字號同仁堂也不斷被爆出朱砂超標等質量問題。這讓外資藥企瞄準了機會。目前,三甲醫院使用的藥品近五成為外資品牌,進口藥已經占到了國內市場的一半以上。
盡管包括強生、外資藥企近年也不斷爆出質量問題。但外資藥企在宣傳上,更強調是其質量。也因此其可以更方便地維持其高定價策略。
哪些跨國企業趁虛而入 在大發中國“國難財”?
4、澳洲產品印有“不含中國原料”
5月31日,中國網友@甜妞兒的歐麻 通過微博曝光,澳大利亞嬰幼兒有機食品品牌貝拉米在產品介紹書上赫然用黑體字印刷“重要的是,該產品未包含任何來自中國的原料”等字樣,此事一經曝出,便成為網絡熱點。有媒體求證后,發現該宣傳詞確實存在。
澳洲奶粉代購業從業人士表示:“這極有可能是貝拉米的營銷策略,為了激發中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興趣,先由這種略帶負面的營銷策略入手。”
5、“鎘大米”讓泰國香米銷量大漲
5月,廣州查出鎘超標的毒大米,這一消息促使民眾轉而購買泰國香米等進口米。
據悉,由于價格貴,泰國大米在我市的大米市場份額之前一直保持在5%—10%左右,一年也就銷個幾萬噸,屬“小眾米”,但今年的“鎘大米”事件導致市民更加青睞進口大米,泰國大米銷量增加了約5%。以盛寶糧油為例,往年通常要到八月才補貨,但今年至今已經補了兩次貨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