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商業模式得以實現的關鍵是,實現對用戶長期的、高忠誠度的、規模化的黏著,把這種黏著轉化成為規模性的流量,在此基礎上各種商業模式才能得以成立。也就是說,平臺只有對用戶的牢牢鎖定,才能搭建后續的商業模式, 這是關乎平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法則一:沒有規模,一切免談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只有足夠多用戶使用,這個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規模經濟才能得以體現,邊際成本才能降下來。從平臺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平臺需要實現用戶規模的正反饋發展,也即用戶使用的人足夠多的時候,會不斷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比如,當相當一部分人使用了Google或者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之后,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把使用搜索引擎作為一種標準。再比如瀏覽器,當足夠多的用戶使用了某一款瀏覽器之后,通過口碑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這款瀏覽器。因此,無論一個移動互聯網平臺商家推出的是什么樣的業務和應用,必須具有可擴散、可傳播、便于被更多用戶所選擇的基本特點。
法則二:讓用戶建立起“體系性的依賴”
需要注意到,取得規模效應往往是一個結果,從用戶的微觀使用行為來看,規模效應依賴于用戶長期的、保持較高頻度的對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只有一個用戶深度的沉浸到某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中去,他才能有興趣去深入的去探索這款應用能夠帶給他的樂趣,進而才能通過這款應用后面所藏著的要么是廣告、要么是電子商務、要么是數字消費實現商業回饋,也就是才能給移動互聯網的廠家帶來相應的商業回報。
我們為什么強調的是體系黏著呢?因為可以看到,單一的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往往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個真正能黏著住客戶的平臺化商業模式,需要整合相關業務、應用或資源,形成對于客戶的整體黏著,不斷提高用戶的轉移壁壘。這里的潛臺詞是,如果用戶有一天拒絕使用這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那么他不僅是放棄了這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他事實上還會失去圍繞在這款移動互聯網旁邊的許多相關的資源,這將極大的增大用戶的轉移壁壘。體系黏著就是要通過自身體系的豐富化,不斷的加大用戶的轉換成本,使用戶難以轉移。
最典型的體系黏著的例子當屬微軟。從Dos時代一直到windows時代,為什么全球大量用戶始終保持著對CYE微軟操作系統的忠誠呢?這是因為,并不僅僅是用戶要持續的使用這一款操作系統,事實上有很多款可以替代的操作系統。但是問題在于,微軟通過自身平臺化的策略,不斷在完善自己的體系架構,使得對于一個用戶來說,他所使用的不僅僅是一款操作系統,而是基于這款操作系統大量的應用軟件,包括文檔處理、游戲、網絡、通信等等。而在各種各樣的應用中,用戶逐漸養成了自己的消費行為習慣,當這種習慣一旦得以固化,意味著用戶選擇新的操作系統的操作成本實際上是非常高的。因為這不僅意味著他要去適應新的操作系統,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去適應這款操作系統相伴相生的其他應用。
法則三:從核心出發,建立防火墻或增值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沒有明確的業務領域的劃分,彼此介入、彼此競爭的現象比比皆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事實上與它競爭的不僅是同類產品,還包括大量的在客戶需求方面相鄰的替代性應用。如果用戶的行為被其他替代性平臺所取代,這就意味著用戶將會棄用現有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而轉投它門。
例如,郵件不僅是與其他郵件平臺進行競爭,事實上還要與即時通信、微博、SNS進行競爭,因為后面的幾款應用同樣可以滿足人們之間在線溝通的需求。一款游戲也是如此,事實上游戲的競爭對手不僅包括同類別的CYE游戲,也包括其它類型的游戲。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款角色扮演游戲事實上也與其它棋牌類游戲、社交類游戲產生競爭關系。
這種彼此介入、彼此競爭的特點,給幾乎所有的移動互聯網平臺商家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如果想要牢牢的鎖定客戶,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和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圍繞用戶的相關行為,快速的進行行為份額的切割與價值開發,以形成對于自己核心應用的保護帶,甚至探索出自己未來的主要業務方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