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這樣的話題如果去百度搜索的時候是很普遍的話題,從討論與評論的角度來看,基本都是在數據收集階段。
細數目前已經問世和即 將問世的可穿戴設備,基本包括四大類:1、運動和健康輔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國內的咕咚手環、大麥計步器等,2、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機的獨立智能設備iWatch,以及即將面世的果殼智能手表,3、作為互聯網輔助產品 的Google Glass、百度Eye類產品,4、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體感設備MYO等
google和蘋果公司各自創造了不同的智能生 態系統,有上千萬的開發者挖空心思去實現智能設備的奇思妙想。有成熟的云服務還有大數據技術支撐,相對健全的網絡環境,以及突飛猛進的生物檢測技術做保 障,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拓寬了網民的想象空間,可穿戴設備的夢想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
但是這兩家公司準備了這么久,產品卻遲遲沒有開發出 來,為什么呢?從消費者的分析數據上來看,這里就拿智能手表來說吧。IDC對智能手表和其它可穿戴式設備的分析數據,使得BI認為智能手表將取代那些數字 智能手表。隨著人們對手表功能的期望越來越高,擁有各種功能的智能手表將逐漸占領市場。
如消費者不會因為覺得把手機拿出來太麻煩而去買智能手表,它們買智能手表是因為它們本來就喜歡戴表,然后被擁有各種功能的智能手表所吸引。
因而智能手表的初期用戶將是那些想補充或增強智能手機體驗的用戶,接下來隨著產品不斷改善,能夠聯網將成為手表的必備功能。
這樣的分析是否滿足所有的人群呢?我們不能只靠一種用戶案例來定義。使用者不同(如運動員、醫生、乘務員),設備也會不同,這個領域很難出現統治性的產品。 從CYE目前國內已經發布的產品看,大多數仍然是通過物理傳感器實現簡單的計步、計算運動量,甚至推送信息等初級階段,包括Google Glass也僅僅是重復著智能手機和PC互聯網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數據最終依附于智能手機和PC,穿戴設備僅僅是一個附屬品,或者說影子。
事實上對一款可穿戴智能設備來說,如果僅僅是照搬手機上的服務,那么它替代不了智能手機,但是卻可以被智能手機替代,就會形成了一個尷尬——沒有痛點,一個可有可無的產品,市場空間是難以預料的。
另外人們的使用習慣也是可穿戴產品面臨的一個門檻,一方面這些可穿戴產品沒法取代手機和PC互聯網,只是一個附屬品。另外面對用戶來說要培養長期的使用習慣也是一個難題。
然后從倫理方面說,如果看過黑鏡第一季第三集的人,就會深深發現google glass 的倫理問題。未來,人人都植入內置芯片,記憶影像可被隨時翻查。多疑的丈夫正是通過記憶翻查搜查妻子不忠的證據,從而導致家庭毀滅。 google glass目前還未發布,國外就已經發布了一個吐槽漫畫,從熱烈歡迎到所有人都拒絕google glass佩戴者。我們都成為大數據創造者的同時,也成為被大數據所控制的人。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我們無法拒絕可穿戴設備對數據的收集和利用。當可穿 戴式設備收集了所有人的健康數據,告訴我們哪種健身方式是最佳的時候,我們也就同時喪失了對自身健康的自主權。對于用戶來說自由隱私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可 穿戴式設備除了發揮互聯網的精神之外,不可忽視的是人們對自身安全的需求。
所以可穿戴式設備未來還需要大量的收集數據,從數據里找到滿足用戶的表現形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