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欣:當時北京招生和外地差半年。
由偉:9歲的時候,因為農村的小孩從家里可以帶一些桃杏來吃,當時在地質隊沒有,我們沒有,很羨慕,我們就出租小兒書換桃。
主持人:是誰想起來?
由偉:我想起來。
由欣:那時我小,我哥干什么我跟著干,我要是挨了打,就跟我哥說。
由偉:當時是小孩的思想,這個可能跟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系。我在北京小的時候,好像沒有直接從家里拿過零花錢,我們家的零花錢,比如我需要零花錢的時候,家里有廢報紙的,當時有牙膏皮這些東西可以賣,還有吃完橘子的橘子皮小時候都可以賣,拿去賣了,錢就歸你了。可能你們小時候有這種經歷,過去打醬油打醋,拿出去1塊錢,剩下3塊錢,剩下的就是你的零花錢了。很小有這種意識,通過勞動,通過努力可以得到回報。小的時候也會做一些荒唐的事情,比如把學校的墻頭玻璃砸下來拿去賣了,這種事情也會做,可能還沒上小學或者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沒有這個意識。
主持人:從小就有經營天賦,還有一點,從小哥哥要做什么,弟弟都是跟著做,都已經習慣了,所以順理成章的。
由偉:我們倆從小應該從10歲開始。由欣10歲到北京了,我2年以后12歲回北京了。
由欣:兄弟親情我們比較強一些。我們性格各自比較獨立,我們性格不一樣,從小喜歡做事跟著我哥,到現在也一樣。
由偉:還有一個是家庭的教育,這種環境,造成了本身比較團結,整個家族來說大家的關系相對來講都是很融洽的,一些家族之間不愉快的事情都很少,這樣的話,也造成容易比較合作。再有一個,我們現在合作這么長時間,認識了很多朋友,這些朋友見到我們的時候,也是覺得很奇怪,有時候問,你們倆還一塊干嗎,實際上他言外之意,你們倆怎么還沒分開,怎么還在一起干。因為這個是真的。在中國來說,作為合作,很多人都說沒法長久地合作,其實我覺得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如果連自己的兄弟都不相信,你還能相信誰,你怎么做大公司。
主持人:中國有一句古話,親兄弟明算賬。
由欣:我們公司按照正規的公司管理,自己生活上花得錢是我們自己單出的,我們的工資可能還沒有你們高,我們一個月三千塊錢,還沒有補貼。
由偉:我們倆是這樣的,公司成立十年之內,是不允許分錢的,一分錢都不可以拿走。
主持人:這個錢呢?
由偉:在不停地發展,是在公司帳上。我們從小勤儉慣了,在各種生活方面還是比較勤儉節約的,包括在公司方面我們也是很勤儉節約,很少大手大腳去花錢,而且我們真是屬于自己做起來的,自己一點一點做起來的,最早的時候為了省一些搬運費,我和我弟弟還有兩個工人,曾經卸32噸半的東西,卸倒倉庫里,不雇人。
由欣:那個印象很深,晚上9點,我們倉庫離卸貨源100米,30多噸貨,卸到第二天早上4點。
由偉:不止4點,天都蒙蒙亮才卸完。
由欣:北京人做生意,很多人都想靠關系,找人,我們剛開始也這么想,找個人干點什么事,做筆買賣,好像都沒有成,后來發現就是靠自己辛勤勞動,這樣做生意,不管掙錢掙多掙少,做得踏實。
主持人:剛開始的時候就三個人是嗎?
由偉:剛開始就是我跟我弟弟還有一個伙計,三個人在做。但是從最小的時候,我們公司從最小的時候分工就比較好,一個公司首先就跟蓋樓似的,有一個比較好的框架,很明確的分工,當時三個人,有會計,有出納,有庫管,有司機,有搬運工,實際上就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是身肩數職,這樣有一個好處,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是干什么事,就把這一塊推出去。
主持人:你們誰是出納,誰是會計?
由偉:當時不是那么嚴格,當時出納會計都是由欣一個人,我是業務員、司機加搬運工,由欣還是庫管。
主持人:一般出納和會計要分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