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接觸到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或主要干部時,他們總是抱怨下屬的表現無法盡如人意,覺得怎么教都教不會,著實為了指導或培育下屬而傷透腦筋。其實,這并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不懂得帶人的技巧。
問題出在誰身上
在年紀較輕的主管方面,他們經常表示自己因為下屬始終聽不懂自己的意思,而大發雷霆或感到煩躁不安;而資深的主管,又覺得自己和下屬的年齡差距太大,不容易進行溝通。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少人認為下屬之所以做不好工作,原因是出在他們身上,或不夠認真或缺乏干勁;而也有主管懷疑下屬的不成才是自己造成的,因而時常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
目前有不少企業都將教育下屬的責任,全都推給直屬主管,而主管也只能靠個人的能力和力量教多少算多少。比如,只告訴員工設定的目標,要他們盡力而為,而完全沒有詳細說明工作的方式或提供更精確的指示,更不要說為什么要這么做了。這根本是典型的“無能主管”的作法。
如此說來,如果主管不知道該怎么教,下屬的表現自然也就無法讓人滿意了。有一種說法是,一家公司八成的業績是由二成的員工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企業是由二成的“英才”和八成的“庸才”所組成的,如何改變這樣的結構真的要考驗主管了。
那么,責任到底應該歸咎于負責指導的主管,還是負責學習的下屬呢?其實,這二者都沒有責任,只是因為負責教的人不知道怎么教而已。
以行動指導下屬
“無論怎么教,業績就是毫無長進””“我明明教他了,他卻怎么都做不好”,如此種種,甚是令主管們頭疼。這是為什么呢?
答案很簡單,是因為“教法”不適合對方,也即無法引導對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事。然這或許是因為下屬或新進員工心里有所想,比如他們“被寵壞了,缺乏毅力””“缺乏對工作的熱情”或“得想辦法改一改優柔寡斷的個性”等。但是主管也這么想的話,就很難解決問題了,因為帶人的關鍵是行動!
如果希望下屬做某件事或學習某項工作,一定要盡可能明確且具體地表達相關的內容。很多主管習慣做出要“真誠待客”“確實做得好”“盡早提出”等指示,卻都是很含糊不清而且抽象的說法。在指示下屬采取行動時,把話說得愈具體愈好,尤其是那些憑感覺就能夠完成工作的優秀主管,更要注意這一點。
以“真誠待客”這句話為例,如果更具體地說成“務必以雙手將商品交給顧客”或“之后看著顧客眼睛點頭,保持三秒不動”,任誰都沒辦法打混摸魚了。而這樣的做法,也能夠讓客人覺得“這家店對待顧客真的很有誠意”。再如“盡早提出”的可改為“明天”“星期一早上”提出等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